加大生態保護修復監測與監管力度
作者:張修玉(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和修復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對加快推進自然生態領域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助力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日,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委相繼印發了《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與《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筆者認為,鑒于各類生態系統及日常監測和定期調查水平不一,生態工程建設監管手段仍有不足,生態保護聯防聯控監管機制尚未形成合力,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測與監管力度勢在必行。
一是構建生態保護修復監測監管系統。依托“三線三區”劃定成果與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平臺,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大數據管理,實現生態保護修復信息系統管理與集成。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基礎,構建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監測監管專題應用,提供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信息匯集、監測預警、績效評價、智能輔助、信息共享等核心功能模塊,對接相關部門與行業數據,推進各類數據共建共享,構建國家—地方互聯互通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監測監管平臺。對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以及自然保護地建設重大工程實施動態監測。
二是完善生態保護修復行業監管平臺。加強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等重點領域動態監測、智慧監管和生態風險預警,推進重點項目落地上圖、績效評價等精細化管理。建立健全水生態監測體系和信息平臺,提高河湖、地下水監管能力。加強海洋尤其是海岸帶與美麗海灣生態保護修復監管能力建設,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智能化、精準化監管水平。建立多部門聯合的國家生態監測網絡,及時跟蹤掌握生態格局、功能、生物多樣性狀況及生態脅迫情況。完善國家生態質量監測評價體系,以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生態功能持續向好為導向,系統開展全國重點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等不同尺度生態質量監測評估和監管。
三是建立生態調查監測預警體系。充分利用國土“三調”以及其他有關專項調查成果,建立生態調查監測預警體系,系統開展森林、草原、河湖、濕地、海洋等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演變調查,全面摸清我國陸域和海域生態狀況。同時,兼顧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與流域上下游的生態耦合關系,在各類生態監測站點的基礎上,靈活采用新建、改建、共建等方式建設區域生態綜合監測站,定期開展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評估。結合評估結果,研判重大生態問題和風險,監測和分析生態承載力閾值與機理,建立生態模擬與反演技術,完善生態風險預警技術體系。
四是健全重要生態系統生態評價體系。增強森林資源監測評價數據采集和分析評價能力,建立健全草原生態基本狀況和監測評價體系,有序開展林草碳匯監測、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等專項評價監測。開展全國河湖生態狀況普查,摸清河湖生態底數,逐步實現水生態健康狀況動態監測。構建國家級濕地生態監測體系,建立國家、省級和重要濕地三級監測體系。健全海洋生態監測網,形成以海岸帶為重點、覆蓋管轄海域的岸海空天一體化監測體系,開展海洋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的長期監測,升級生態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狀況監測評價,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監測制度。完善生態碳匯監測相關理論、方法與技術體系,提高碳匯監測與評價能力,對我國生態碳匯現狀空間分布格局、動態變化規律及其驅動機制開展調查監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