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順德區:邀青年人才共赴高質量發展未來
這是一次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8月11-13日,2022百所高校佛山·順德行活動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舉行,百余名高校團委、招生就業處、科技處、學院負責人、院系專家受邀參加。在今年的活動中,18名高校團委、就業處負責人獲頒“高校引才伯樂”聘書。在企業科技顧問聘任環節,4名受聘教師直接與企業相關負責人面對面交流,為學生物色就業好機遇、好環境。
持續豐富活動內容、創新形式,讓這場一年一度的“人才之約”歷久彌新。經過多年探索,百所高校順德行系列活動為校、地、企合作架起一座座橋梁,2015年以來,活動累計邀請超過500所高校、千余名師生到順德尋機會、談合作。如今,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的佛山順德,迫切需要人才,也在不斷吸引人才、成就人才。
和往年一樣,今年不少受邀教師都帶著需求而來。武漢理工大學智能制造系副教授黃豐云就在校企交流環節,一邊推介學院發展特色,一邊為本專業學生物色實習與就業機會?!拔覀兿M麑W生在企業實習的時候,能夠參與到裝備設計、制造、調試等具體環節中,了解實際的裝備設計及制造過程,實現知識的驗證與拓展?!痹邳S豐云看來,這次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對接機會,能讓學生在更適合的企業進行相關專業實踐。
專攻機械裝備制造的科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向來訪者介紹了該企業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不同模式,包括以項目為載體和以培養學生為載體。他向不同高校的教師發出邀請,“公司所需的人才專業不限于機械工程、自動化、計算機、外語等專業”。這家公司1992年由幾名大學生創立,“人才始終是我們最大的資源。”上述負責人說。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團委副書記徐本濤已是第二次參加百所高校順德行系列活動。去年,他在活動中認識了不少兄弟院校的同行,大家交流學生工作的難點問題、相關行業就業趨勢等話題。今年,他更深切地感受到校企互動的精準性。在實地走訪環節,廣東申菱環境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已投入應用的智慧園區能耗管理平臺,讓教師與學者見證了當下所處環境的能耗狀況,實時的數據更新讓高效的暖能管理成為可能。
“把有關企業的最新成果案例帶回學校、呈現在同學們面前,能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學生對所學專業就業方向的刻板印象。”徐本濤告訴記者,過去能源專業學生想到的就業方向都是燒鍋爐等夕陽產業,“一些新的能源系統案例,能讓同學們直觀地感受到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發展到什么階段,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陳舊,也充滿了數字化、智能化探索空間?!?/p>
從高校教師走訪到與企業交流,再到學生反饋需求,一來一往之間,學生的就業觀念在更新,就業機會也在交流中得到挖掘。
據活動主辦方介紹,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三所高校已成為2023年“百校菁才順德行”活動的結對合作單位,將由學校組織大學生走進順德,通過參觀學習、座談交流、實踐體驗等形式深入了解當地發展情況,吸引更多大學生來順創業就業。
一城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人才,更吸引人才。誕生過“星期六工程師”“第一代本土職業經理人”的佛山順德,早已將招才引智、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本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
2022年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佛山市工業規模繼續位居全國前列,裝備制造、泛家居產業集群產值均超萬億元,機器人、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茁壯成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1388家增至7100家。當地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由53.6萬戶增至111.5萬戶。
作為廣東省佛山市5個行政轄區之一,順德的成績單也十分優異。2021年該區工業總產值達11421.6億元,率先在全國市轄區中突破萬億大關。
“這里有創新的沃土和成長的無限可能。”活動中,華南理工大學環境學院博士陳振國與來訪專家學者分享了自己在順德的創業故事。5年前,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順德創新園區的建立,讓他與順德結緣,在學院教授的帶領下,團隊的廢水處理科研成果實現轉化,并成立公司。他說,順德的人才政策福利讓他在成家、置業方面少了很多后顧之憂。
無論是產業基礎還是人才政策環境,佛山順德吸引著不同層次的人才“順勢而來”。在打造青年人才小鎮的順德杏壇鎮,美的機電4.0落戶于此,將打造世界級“燈塔工廠”,悍高、閱生活、德冠、常捷、威和等優質本土企業也紛紛增資擴產,呼喚人才,創造價值。
孕育出醒獅技藝的佛山,也在招才引智中翻騰跳躍。正如醒獅中舞獅者要站在一人或多人肩膀上,沿一根竹竿向上,才能完成最難的“采青”,佛山向上跨越、順德用以借力的“肩膀”,正是以一系列人才政策、引才活動所構筑的寬闊平臺。
用佛山市政府有關負責人的話來說,“采青”表現出獅子不畏艱險、機智勇敢、永不退縮的精神氣質,而多年來,佛山與順德也在招才引智工作中力求精益求精,努力讓四海人才在投身當地建設中,共赴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朱彩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