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開創新格局
自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充分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有效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合作,結出累累碩果。
近4年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經濟規模穩步提升,年度地區生產總值由2018年的22.1萬億元增至去年的27.6萬億元;協同創新不斷深化,國家發明專利數由2018年的11.2萬件提升到18.2萬件,去年長三角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全國占比近20%;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去年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全國占比約三分之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全國占比58.3%;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去年長三角地區水質優良斷面比例較2018年上升9.6個百分點,PM_2.5濃度較2018年下降26.2%……
“三省一市凝心聚力探索一體化發展路徑,共同承擔了一系列國家戰略任務。比如,共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重點區域的創新探索,并共享改革成果,持續放大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表示,上海充分發揮龍頭引領作用,通過聚焦規劃對接、戰略協同、專題合作、市場統一、機制完善5個方面,與三省一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攜手共筑增長極,服務新發展格局。長三角一體化的融通共贏,體現在每一個重大項目里,更表現在百姓的生活變化中。
一體化發展打破了空間局限。7月中旬,長三角地區首條跨兩省一市的快速通勤鐵路——滬蘇嘉城際鐵路在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興三地同步開工,這條全長170公里、總投資約940億元的鐵路將于2028年建成投用,屆時將形成滬蘇嘉“一小時交通圈”,上海市民拿著公交卡就能乘坐城際列車前往蘇浙兩地。
一體化發展創新了制度供給。如今,不少公共服務在長三角區域間可實現共享辦理。比如,長三角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覆蓋長三角地區41座城市和超萬家醫療機構,累計直接結算超940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25億元;6月起,在長三角示范區創新試點區域內,職工可以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支付異地房屋租賃費用,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30類高頻電子證照共享互認,138個政務服務事項在長三角地區41座城市跨省市通辦……一體化讓身處長三角地區的百姓有了更多“同城待遇”。
一體化發展加強了跨域協同。8月15日,長三角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正式上線,這是國內首次由地方層面共同公開發布跨省級行政區域空氣質量預報結果。依托于長三角地區在線監測數據共享,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開展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會商,攜手構建區域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今后,每周只需一張圖,滬蘇浙皖地區一周空氣質量全都盡在掌握。
一體化發展形成了寶貴經驗。作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由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構成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于2019年11月揭牌。近3年來,示范區堅持制度創新和項目建設雙輪驅動,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累計推出88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向長三角地區和全國復制推廣。
據介紹,目前,在長三角地區,上海嘉定、江蘇昆山、太倉三地借鑒一體化示范區開發者聯盟機制,組建了產業鏈創新聯盟,安徽滁州、馬鞍山、宣城和江蘇南京建立聯合湖長制,推進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在全國其他重點區域,京津冀的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大灣區的深圳、東莞等城市積極借鑒一體化示范區“理事會+執委會”模式加快推進運作,成渝雙城經濟圈建立生態環境標準協同、信息共享和聯合執法機制,開展人才互認。如今,示范區制度創新的“種子”已播撒至全國,制度創新的“試驗田”作用得到有力發揮。(李 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