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地方科技創新政策最新趨勢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日前,地方兩會陸續召開,各省份政府工作報告公布,明確了各地2023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志民從中發現,“不少省份都把科技創新擺在了關鍵位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2023年31份省級政府工作報告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在涉及科技創新的相關章節中,科技、教育、人才、企業、改革等是高頻詞。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智庫建設與科研管理辦公室主任、科技創新理論研究所所長李哲認為,各地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考慮,是在區域層面體現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部署安排。
李哲認為,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三者出現在同一章節的背后,本質上是為了增強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系統觀念、問題導向等一系列思想理論方法的重要體現,也是基于國內外形勢變化作出的戰略安排。
他說:“原有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組織方式已經不能充分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激烈而持續的國際競爭合作,必須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才能支持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需求。這不僅體現在國家整體層面,在各個地方層面,這類問題可能會更突出。”
從具體舉措上,李志民注意到,北京市重視發揮首都科教資源和人才智力優勢,強調凝聚效應,以建設高水平、規模化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天津依托本市南開、天大兩所重點高校的教育優勢,提出探索“學科+人才+產業”創新發展模式,實現大學與城市相互滋養、相互賦能,政府助力高校與產業園區的“握手”;上海市作為我國的商業中心,更強調靈活的政策助推高新技術企業擴容,發揮行業領軍企業等平臺的人才集聚效應。
他認為,這些政策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政策落腳點在于凝聚人才,“高度肯定了人才是科技創新和發展的前置要素”。
談到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統籌發展的內在聯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認為:“教育體系必須松綁,解放思想,然后才有人才輩出,最后才是科技創新的涌現。”
其次,各地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相關政策密度較高。李志民認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從“創新主體”轉變為“科技創新主體”,表明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上升到新高度。
李哲表示,經過多年積累,我國的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相對以往呈現出重大變化,規模和科技創新能力上都實現了歷史性、格局性變化。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0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各地對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視前所未有,因為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最終都需要通過企業來實現。
李志民看到,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中,重慶、內蒙古、安徽等省份都提出要實施創新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河南、江蘇、江西等省份提出要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可以期待未來企業將更活躍地參與到科創鏈條中去。
李哲則期待看到,企業科技創新的分工能夠進一步增加,進而提升效率,比如龍頭企業聚焦行業共性技術,隱形冠軍企業聚焦細分領域,獨角獸、瞪羚和科技孵化器企業面向新興技術等。此外,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具備完整工業(技術)體系的國家之一,希望為不同技術路線提供高度多樣性的市場需求,能夠反過來促進技術的更新迭代,進而為企業創新發展創造空間。
談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相關問題時,李哲注意到,各地面臨的議題大體有三類:一是前期改革成果的落實落地和推廣擴散,比如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中關村等地的試點示范政策;二是根據國家重大任務需求要完善的與科研活動相關的政策,比如各地提出的“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高校院所綜合授權改革,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等方面,主要導向是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激勵,提高積極性;三是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這涉及大量的創新政策,如廣東等地開展的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國際風投創投中心等建設,以及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證券化。這些政策所對應的內容,也正是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所在。
在分析創新和產業、經濟相結合的相關政策時,李志民說,多年來,創新鏈推動產業鏈的問題未得到很好的解決,一方面,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不好落地,不好“變現”;另一方面,企業雖然有需求,但多數不可能專門養起一個自己的科研隊伍。他認為,科研院所和企業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應該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雙向融合,避免科技發展“一頭熱”,充分提高市場效率。
如何合作共贏?李俠坦言,“如何破解經濟困境”是所有地區的共性問題,產業升級轉型艱難,促使各地區試圖通過科技與企業的聯姻解決當下困境。他認為,為避免科研機構與企業兩張皮現象,應該盡量促使科研目標與企業訴求相銜接,實現科技助推企業,企業反哺科研機構的雙贏局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