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禪城,看見城市“溫度”和青年“態度”
“我們經常講人就是為了生存,其實不完全是,青年人最主要的一個追求是實現發展。”知名創業教育專家李家華在談論青年與城市關系時說,“一個城市如果沒有青年,這個城市100%是沒有發展的。因此,城市能否解決青年發展的問題才是重中之重。”
青年興則城市興,青年強則城市強。如今,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各種人才新政,掀起搶人大戰浪潮。如何更好地給予青年創業者安全感,幫助他們成就夢想,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實現青年創業與城市活力間的正向循環,將是每一座城市的重要發展主題。
3月1日,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一場創業者尋訪活動后,李家華同“強國青年創業者”郭虎、佛山市微風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肖銀皓,就這一話題展開對談。
政策資源加持,優化創業環境
去年6月,全國首批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公布,佛山市成為首批試點城市之一。半年多來,佛山市一直穩步推進試點建設,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工作,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
作為一名海歸博士,肖銀皓2019年從美國回到家鄉禪城開始創業,研究物聯網的操作系統。
“剛起步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資金,佛山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幫助。”2020年,肖銀皓率領團隊奪得佛山市的創新創業項目比賽二等獎,獲得了15萬元扶持金。近期,又在佛山市政府的幫助下,拿到了超過50萬元的省級項目資助。此外,禪城區也提供了創業場地免租金、免水電費等扶持政策,肖銀皓表示,“公司兩年沒交過一分租金”。
創業初期,政府給予的資金政策,對企業“留下來”,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在企業不斷技術攀升和規模化的過程中,資金、人才、資源要素的配置,則更為關鍵。
除了市、區兩級政府有比較優厚的扶持政策外,肖銀皓還看中了佛山的產業優勢。他表示,佛山以制造業當家,供應鏈齊備。許多產品代加工費用相對低廉,客戶群體和需求量都很大。
作為北京炎黃國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虎比較看重城市的資源配置及營商環境。他選擇北京海淀作為創業起點,主要考慮到三方面因素:高科技企業密集、產業鏈完備、人才儲備豐富。
“資源的密集可以產生集聚效應,利于企業生存。”郭虎說,“創業是艱苦的,但是一個好的生存環境,能夠讓艱辛的路變得更好走一些。”
城市有“厚度”,更要有“溫度”
青年人才具有流動性,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長久地留住人才才是關鍵。這就要求城市既需要加強“硬”的保障,也需要提升“軟”的服務。
在談到“如何留住青年人才”這一話題時,3位嘉賓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詞——關懷。兩位創業者在現場分享了當地政府重視人才、時刻為人才著想的溫暖故事,表示人心的溫度才是城市最動人的地方。
“要說我們創業者最關注什么,其實就是4個字,以人為本。”郭虎感慨道。
李家華談到,要建設服務型政府,降低創業者的溝通成本。“政策層面各地都重視,但是要實實在在地落實下去,讓創業者可以集中精神搞事業,就要把政策變成一種服務,這對創業者價值非常大。”
如今,越來越多城市在努力對青年和創業者更友好。禪城區區委副書記、區長盤石表示:“禪城區制造業拼的是質量和效果,拼的是特色和生態,拼的是創新力和競爭力,歸根結底拼的是人才和服務。”
為創建一流營商環境,禪城大力推進“一網通辦”,開啟辦事的加速度。在禪城區政府推出的“禪來辦”小程序上,專門有一個“惠企服務”板塊。企業在線注冊登記后,系統依托“城市大腦”,通過大數據比對、核驗惠企政策,將匹配的政策精準推送給符合條件的個體工商戶。從企業被動搜集資料、頻繁“跑腿”,到政府主動了解企業需求、數據“跑路”,禪城以高效率、精細化、個性化,聚焦“廣度”、提升“速度”、增加“溫度”,打造政務服務的新樣板。
做城市的“青春合伙人”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青年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城市與青年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城市為青年發展搭建起璀璨的舞臺,讓年輕人在這里安居樂業、扎根創業、建功立業。
郭虎說,城市對青年更友好了,青年也應更加奮斗有為,回饋社會。“我作為青年創業者,依賴城市資源創業,我也應做好自己的企業,為社會解決更多的就業崗位,創造更多的稅收,反哺城市。”
肖銀皓還是一位高校教師。他表示,自己將把自身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傳授給新一代青年學生,服務青年成長成才,將星星之火不斷傳承下去。
“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核心定位,就是讓青年能夠在這個城市創造價值。”李家華介紹,當下正值中國第四次創業浪潮,即創新型的創業。他勉勵青年抓住時代機遇,承擔起時代責任,敢想敢干,成就夢想,“萬物有道,只要秉持著科學的態度去尋找創業規律,一切皆有可能。”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聶思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