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詩人于堅:有“地方”,才有“世界”

發布時間:2023-04-23 15:2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昆明4月21日電 (記者 胡遠航)在全球化的當下,寫作也處于“地方”和“世界”的錯位中。我們該如何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求同”與“存異”的問題?近日,中新網記者專訪著名當代詩人于堅,以一個作家的視角,探尋地方性和世界性的關系。

  于堅,中國“第三代詩歌”代表性人物,出版詩集、文集40余本及攝影集等。作品被翻譯為俄、英、德、意、法、韓、日等近20種語言。曾獲魯迅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百花散文獎、十月文學獎、花城文學獎、上海文學獎、呂梁文學獎、第15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感受世界”亞非拉優秀文學作品評選第一名等。

  于堅認為,“地方”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文化概念,甚至是一種思維方式。地方就是故鄉,每個人都必然出生在一個故鄉。寫作是對地方、母語的某種回憶,關乎民族的語言、世界觀、歷史文化。世界開始于地方、地方性。全球化時代,文化的救贖必然來自地方、故鄉、鄉愁。

  采訪實錄摘要如下:

  談個人成長與家鄉:在云南,多元是種存在主義

  記者:您出生于昆明、成長于昆明,還寫過《昆明記》。這本書頗受讀者歡迎,已經再版兩次。能和我們分享下您的成長經歷嗎?

  于堅:我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本以為會像父母那樣,上學一直上到大學畢業。但16歲剛滿,我就被分到昆明北郊一家工廠當工人。后來的9年時間里,我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干事,也在農場干過,直到恢復高考才考入云南大學中文系。

  我在昆明出生,在昆明成長、結婚、生子,也在這里讀書、寫作。可以說,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昆明度過,是一個純粹的“老昆明”。

  記者:您眼中的昆明是座怎樣的城市?

  于堅:昆明是一個可以詩意棲居的地方,它使我成為一個詩人。

  昆明首先是生活之城。生活、好在,在昆明是第一位的。在昆明,人會自然地慢下來。像我小時候居住的武成路、翠湖和華山西路這一帶,有茶館、書店、雜貨店、字畫店、咖啡館,還有挑夫、木匠、賣花姑娘、打更者,大家穿著各族服飾……年輕時,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昆明的街道和小巷里漫游思考,想詩。至今依然。

  昆明不是一個單一的地方,它既是現代的,也是古老的;既是樸素的,也是時髦的。我去過世界很多地方,都能令我記起昆明的味道。比如在巴黎,我會想起青年時代昆明金碧路的梧桐樹、南來盛咖啡館,還有昆明鋪子里賣的雞蛋糕、硬殼面包。

  記者:除了寫昆明,您還寫了《建水記》,也走了云南很多地方。云南,對您又意味著什么?

  于堅:云南是中國最神奇的地方之一,它的神奇不只在于有很多好地方,還在于自身的多樣性。云南有橫斷山脈、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等,氣候、地理環境是垂直的、多樣的。每個地理單元中都生活著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史詩,充滿神性。在很多地方同質化之后,云南還保留著強大的地方性。在這里,你越過一座高山到了另一個山區,可能人說話的方式、穿的衣服、烹調方式、歌舞都不一樣了。不少人以為云南是個很封閉落后的地方,其實云南一點都不封閉,百年前通車的滇越鐵路早就將云南打開了。這里是亞洲文化的十字路口,在古代,來大理趕街的有印度人、緬甸人、吉普賽人……馬可波羅為什么能到云南漫游,因為這個地方不封閉。西南聯大更令昆明成為上世紀40年代中國的文化中心、知識中心。這在世界文化的版圖上是非常罕見的。

  對于我們云南人而言,多樣化從不是紙上的概念,而是就在你的生活中,就是真切而自然的存在。費孝通講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云南是一種天然的世界觀。

  談詩歌創作:回歸日常,回歸源頭

  記者:您最早開始創作是什么時候?

  于堅:我在工廠的時候其實就開始寫詩了。那會,我們廠里有寫詩的、唱歌的、吹笛子的、畫畫的、學哲學的……那是一所自發的、秘密的藝術學校。工廠經常停電,我就讀書、寫詩。我寫愛情、生命、自然。

  1980年,我考入云南大學中文系,和同學們創辦了銀杏文學社,大家在一起寫作、交流、切磋。

  記者:《尚義街6號》《0檔案》等成名作出來后,大家稱呼您為先鋒派詩人,您如何看待?

  于堅:上世紀80年代,并沒有“先鋒”這個詞,但詩壇已經注意到有一伙年輕人寫的詩和主流詩歌不一樣,在漢語中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拒絕隱喻,拒絕抒情,冷靜客觀地呈現存在者的存在。這是一種現象學式的寫作,在那個時候是非常前衛的。

  我并未覺得自己先鋒。因為我都是在用漢語寫作,《詩經》的作者也是用這種語言寫作。在這一點上,我從來沒有先鋒過。早年和現在我處理漢語的方式是有變化的,寫作不能固步自封。早年先鋒派的時代,我的語言比較單一,強調口語,有比較鮮明的向度。現在,我對漢語的沉思更為寬闊、深厚,我想重建杜甫那種莊重、深沉、典雅的漢語。

  記者:很多讀者認為您現在的創作回歸傳統了,您怎么看?

  于堅:我的寫作其實源自青年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我一開始是寫古體詩的,后來受魯迅影響,接觸了西方文學后發生變化,但和傳統的聯系只是沉入到水中、沒有斷裂。我很慶幸,我對古典文學的積累在小學這個記憶最為深厚的時候就已經完成。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我都是在用漢語寫作。我認為,我們對漢語的認識應更為寬闊些。可能很多人認為“五四運動”后,白話文的出現把古代漢語打入“冷宮”。但實際,古代漢語并沒有死去,而是依然“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盡管漢語向實用傾斜,但依然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大道”。一個有力量的詩人,應該能夠處理全部語言;在現代語境里重新復活古老的“道”。我的野心是成為一個用白話文寫作的古典詩人。

  隨著生命的成長,我對這種挑戰更有興趣。我一直認為,詩的必要性在于,當世界的一切都在更新換代的時候,詩依然守護著古老的價值、本源。

  談地方性和世界性:有“地方”,才有真正的“世界”

  記者:您談到您的詩歌實際是用昆明話寫的,但它們又受到多國讀者的喜愛。您如何看待寫作的“地方性”和“世界性”?

  于堅:“地方”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文化概念,甚至是一種思維方式。地方就是故鄉,每個人都必然出生在一個故鄉。寫作是對地方、母語的某種回憶,關乎民族的語言、世界觀、歷史文化。世界開始于地方、地方性。全球化時代,文化的救贖必然來自地方、故鄉、鄉愁。任何作家的寫作都有一種地方性,因為你是用母語寫作的。母語是你的語言開始的地方,母語第一時間影響作家對待人生、世界、宇宙的方式。我的詩,內在聲音是一種昆明話的聲音。我其實是用漢字發表作品、用昆明話寫。昆明話是一種非常具有古代氣質的語言,有著一種低沉、緩慢還帶點自卑的調子,有很多今天已經消失了的聲音。

  “地方性”和“世界性”并不沖突。漢語從不缺乏“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樣的世界性詩歌。沒有地方性的根基,世界性只是虛妄。在我看來,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普魯斯特、曹雪芹、李白、杜甫、喬伊斯……都首先是地方性的。李白的明月,首先升起在李白的地方,然后照亮世界。只有地方性,沒有照亮,這種地方性只是自戀。

  記者:全球化的當下,我們該如何處理“求同”與“存異”的問題?

  于堅:漢語是超越性的語言、德性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個交流工具。它使我們對全球化有著不一樣的想象。

  我認為,在文化上“求同”,并非“當務之急”。中國文化之道,依然是“道可道,非常道”。寫作這件事,依然是阮籍、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王維、曹雪芹們做過的那件事。我們只需自然而然地寫,就像魚潛伏在自己的大海中那樣。(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无码午夜成人1000部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18禁黄无码高潮喷水乱伦|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免费福利|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片无码免费|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91中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2020|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无码成A毛片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卡|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最近2019年中文字幕6| 爆操夜夜操天天操狠操中文|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精品字幕自在自线 |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软件|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