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盔天使——記中國第十批赴馬里維和醫療分隊護士周娟
“請立即穿戴防護裝具,按預案做好防襲擊和急救準備……”
馬里加奧時間5月18日19時許,一陣急促的警報聲在中國第十批赴馬里維和醫療分隊所在的聯馬團中國二級醫院營區響起,各組長的對講機里傳來了警衛值班員的緊急呼叫。
聽到防衛急救演練的呼叫聲,正在病房給一名闌尾炎術后維和友軍輸液的護士周娟,推著輸液小車飛奔回護士站,穿上防彈背心、戴好藍色頭盔后,又立即返回病房,將她負責的那名患者扶上輪式擔架,快速將傷員轉移到安全區域。
營區警報剛剛解除,對講機里又傳來了“傷情通報”:“一輛滿載不明物品的皮卡沖擊超營北門發生爆炸,一名哨兵腿部被炸飛的物品砸傷,請醫療分隊立即前出救護!”
聽到命令,周娟迅速登上輪式裝甲救護車加強前接后送組前出急救“傷員”。“爆炸”現場,一名小腿“血肉模糊”的“傷員”躺在地上呻吟不止。看到這樣的場景,周娟似乎忘記了這是一場例行性防衛急救演練,她用流利的英文一邊安慰“傷員”不要害怕,一邊快速地消毒、清創、止血、包扎,不大工夫就處置好了“傷員”傷口。演練結束后,連“傷員”都向她豎起大拇指,稱贊她戰救技術過硬。
“周娟曾3次參加維和任務,她是我們心目中的‘藍盔天使’。”中國第十批赴馬里維和醫療分隊隊長許林稱贊這名維和老戰友說。
今年3月,聯馬團專門派出宣傳官,拍攝制作了短視頻“中國維和護士周娟的一天”。視頻在聯馬團的官網和推特賬號上發布后,周娟迅速“走紅”。4月12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張軍大使在安理會馬里問題公開會上發言時,還提到了周娟的故事。
2013年5月,周娟所在的醫院首次受命抽組中國赴南蘇丹維和醫療隊,30歲的周娟毅然遞交了申請。當時,南蘇丹正式宣布獨立不到兩年,這個年輕的國家由于飽經戰亂,近150萬人流離失所,37萬人逃到周邊國家淪為難民。醫院領導和家人都建議她認真考慮一下,但周娟卻堅定地說:“作為軍人,有機會就應該上戰場,否則人生就會留下遺憾!”
集訓期間進行語言考核時,教官發現她英語口語帶有口音,擔心出國執行維和任務可能出現交流障礙,把她列入了備選隊員名單。為糾正發音,周娟找專業老師練了1個多月,最終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
她還堅持每天早起1小時,跑一個5公里,做60個俯臥撐、50個仰臥起坐。經過幾個月的堅持,集訓選拔考核時,周娟成了全隊的“體能小達人”。
有人問周娟:“為什么這么拼?”她回答說:“大家都稱我們護士為‘白衣天使’,但天使要翱翔在戰場上,必須錘煉堅韌的翅膀!”
維和醫療隊進駐南蘇丹瓦烏中國維和二級醫院后不久,當地發生群毆,造成幾十名平民受傷。但按照聯合國《諒解備忘錄》《出兵國指南》等規定,當地平民不屬于我維和二級醫院正常保障范圍。
“傷情就是命令!”維和醫療隊領導請示上級同意后,決定選派精干醫護人員,馳援當地醫院實施人道主義救治。周娟第一個報名參加,投入了這場搶救生命的戰斗。
受傷的平民中有一名孕婦,她因腦部受傷陷入重度昏迷,生命體征十分微弱。許多人都認為她沒救了,但周娟和隊友們沒有放棄,緊急為其實施腦部手術。術后第二天,這名重傷孕婦奇跡般醒了過來。她吃力地向護理她的周娟豎起了大拇指,用微弱的聲音說:“感謝中國維和醫療隊給了我和孩子第二次生命!”
她還接診過一名已發燒8天的維和警察,那一次周娟正好值急診夜班,她立即配合醫生為患者進行全面檢查,發現病人貧血、低鉀、低鈣、心房纖顫。隨后緊急進行抗菌治療,初步糾正了電解質紊亂。
由于病人白細胞水平急劇下降,病情進一步惡化,中國維和二級醫院立即向任務區醫療官申請緊急后送。在得到批準后,迅速啟動后送程序。第二天清晨,已經忙碌了一夜的周娟,主動申請和另外一名醫護人員護送患者乘直升機從南蘇丹瓦烏飛往朱巴,再轉飛烏干達,把患者安全順利轉交給烏干達恩德培三級醫院,周娟才放下心來。
這次維和任務,周娟憑借出色的表現贏得了各國維和官兵和當地軍民的好評,并獲得了聯合國和平榮譽勛章。維和任務還沒結束,周娟就被所在醫院黨委任命為呼吸消化內科護士長。
2017年5月,周娟再次主動申請參加中國第五批赴馬里維和任務。西非馬里相對東非南蘇丹來說,環境更艱苦,任務更繁重、更危險,馬里恐怖襲擊頻發,安全形勢嚴峻,槍彈傷員救治頻發,特別是一次批量戰傷救治,讓周娟至今記憶猶新。
當年11月24日凌晨,聯馬團尼日爾戰斗營遭遇恐怖分子襲擊,造成3人死亡、14人受傷,馬里政府軍1人死亡、1人受傷,恐怖分子3人死亡。
“一名傷員右手子彈貫通傷,右側血胸、肋骨骨折,血壓80/60,病情危重、意識模糊;一名傷員右下肢子彈貫通傷,髂骨骨折,血壓110/90,意識清醒……”聽著對講機里的傷情通報,周娟十分擔心傷員的安危。
當看到送來的傷員身上的槍眼不停往外冒血時,周娟嚇了一跳,不過她很快就鎮靜下來。按照批量傷病員救治預案,熟練運用練就的過硬救護技能,立即協助吸氧、緊急實施心電監護、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并默契配合醫生對一名重傷員進行緊急手術。
手術結束已是中午,來不及喘口氣,又一批傷員就送來了。周娟馬上協助傷員進行超聲、X射線檢查,并根據“彈片遺留、骨折、失血過多、血壓下降、呼吸頻率加快”等情況,對傷員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緊急補血、補液等急救措施。
“戰傷救治是對醫護人員急救技能、體能和心理素質的考驗,只有平時過得硬,關鍵時刻才能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那次批量傷員救護任務一直持續到傍晚,滴水未進的周娟不叫苦不叫累,一直堅持到最后。事后,隊友們都稱贊她是“戰傷救護急先鋒”。
2022年下半年,醫院再次奉命抽組醫療分隊赴馬里維和,即將“奔四”的周娟決定再次出征。這是周娟第二次來到馬里執行維和任務,時隔4年重回中國二級醫院,周娟發現當年親手種的一棵小樹苗,已長出了粗壯的枝干和繁茂的綠葉。
去年9月4日上午,第十批赴馬里維和醫療分隊剛接管中國二級醫院沒多久,就接到通報,一名維和友軍戰士突發消化道出血,意識模糊、病情危重。接到協助空運后送接收患者準備的通知后,周娟用最快的速度準備好搶救物資,患者到達醫院就立即轉入ICU。搶救之初,患者意識喪失,呼吸血壓均測不到。周娟立即進行氣管插管、建立雙通道補液及輸血,搶救中多次及時有效的胸外按壓急救,硬是把幾次出現心跳驟停的患者,從死亡線上拽了回來。
馬里常年恐怖襲擊不斷,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維和任務區之一,但這并沒有阻礙周娟和維和醫療隊的戰友們堅持外出義診,為當地貧困的孩子們送去食品、藥品和學習用品等物資。
今年2月中旬,周娟和戰友去馬里加奧市蘭德學校開展義診。義診現場,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弓著腰,表情非常痛苦。當我維和軍醫用英語反復詢問她哪里不舒服時,女孩卻一直搖頭,只是指著自己的肚子。
英語流利的周娟見狀,立即請學校校醫幫忙溝通,才得知女孩一家只會說當地班巴拉語。通過周娟的“雙向溝通”,醫生詳細了解了女孩的病情,并對她進行了B超檢查。最終,女孩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醫生建議她盡快住院治療,周娟還送了她一些口服藥幫助緩解病痛。女孩一家離開時,向周娟和醫生連連道謝。
義診過程中,周娟和醫療隊的戰友發現學校里感染皮炎的孩子較多,這很可能與他們的日常衛生習慣有關。于是,他們又對該校師生進行了衛生知識科普,分發了衛生健康知識手冊,并叮囑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那次義診,醫療分隊共接診患者130余名。全程參與活動的校醫穆桑在義診結束后激動地對醫療分隊隊員們說:“十分感謝中國軍醫,謝謝你們細心救治每一名病人。”
維和醫療分隊領導介紹說,周娟除了完成門急診急救等院內任務,還積極參加聯馬團東戰區組織的聯合國日慶祝、婦女節文化之夜、人道主義捐贈等多項交流活動,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藍盔的良好形象。
2月9日,習主席給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國的中國醫療隊隊員回信,向他們以及廣大援外醫療隊員致以問候并提出殷切期望。習主席在回信中說,“希望你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弘揚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習主席的回信讓我備受鼓舞、深感自豪。”周娟說,“我和戰友們一定會用實際行動高質量完成馬里維和醫療保障任務,全方位展示中國軍人‘藍盔天使’的良好形象,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汪學潮 林雪峰 張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