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已收獲小麥超1.22億畝 這里提高糧食產量有新方法
北京時間6月6日6時18分迎來芒種節氣。此時節,草木蔥蘢,池塘蓮開,北方麥黃,江南梅熟。
農業農村部小麥機收調度顯示,當前全國已收獲小麥超1.22億畝,進度過四成。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各地不斷地涌現出一些新辦法和新思路。
在江蘇太倉金倉湖現代農業示范片區,幾臺大型的聯合收割機正在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金黃色的小麥粒被收到了收割機的糧倉當中,由于當地采取了循環種養和綠色能源轉型的發展模式,今年這里的小麥產量預計增產達到5%。
金倉湖現代農業示范片區的小麥地由江蘇蘇州太倉市東林村流轉經營,算上本村的土地,冬林村經營的土地總面積達到了2000多畝,曾經,當地因為盲目追求產量,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壤板結酸化嚴重,種出的小麥和大米品質不高。怎樣改變現狀?東林村首先做起了秸稈的文章,村里引進先進設備,把收割后的秸稈,加工成高質量的牛羊飼料,而牛羊產生的糞肥,經過發酵后制成有機肥拋撒還田,實現種養循環。
蘇州太倉市東林村黨委副書記 徐堅:這樣的話提高了我們農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可以提高我們農產品的產量和農產品的品質。
經過幾年的發展,在東林村,“一根草、一頭牛、一袋肥、一片田”的農業循環種養模式延續了下來,為了讓循環模式產生的效益更高,當地還推動了農業生產電氣化改造,秸稈加工,稻米和小麥加工、包裝、冷藏等環節,都實現了全程電氣化、自動化。這幾天,空氣源熱泵糧食電烘干爐也在滿負荷運轉。
蘇州太倉市東林村鄉村振興低碳服務專員 陳永杰:電烘干沒有明火,可以對溫度做到持續的不間斷控制,可以準確地將糧食的含水量控制在11.5%左右,將糧食的含水量控制在一個很精確的水平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