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國家所需 打造科技高地——海南深入推進種業、深海、航天科技創新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聚焦國家所需 打造科技高地
——海南深入推進種業、深海、航天科技創新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陳怡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王軒堯
崖州灣實驗室掛牌運行,“深海勇士”號成功布設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開工建設,國家技術轉移海南中心落地……近年來,海南著眼全國科技創新發展布局,聚焦國家所需、海南所能、產業所趨、民生所盼四個主攻方向,充分發揮自由貿易港建設這個最大優勢和最重要特色,在科技創新上實現了重大突破,種業、深海、航天“陸海空”三個未來產業雛形漸備,海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首次邁進全國第二梯隊,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強度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列。
南繁硅谷 打造種業科創新標桿
廣袤大地上,清風吹拂著稻田,甜瓜和玉米的香氣飄然而至,瓜果沉甸甸地掛在枝頭……4月4日,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熱鬧非凡。2023年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的地展現場就設置在這里。全國各地多個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在現場開設攤位,將自家培育的新品種一字排開,招呼參觀者們前來品嘗。
“南繁為種業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可以讓我們快速地了解業界的最新成果,準確找到可以進行產業轉化的對象。”來自內蒙古赤峰一家種業科技公司的參會者對記者說。
南繁,是農作物種子南方繁育方法的簡稱。新中國成立以來育成的2萬多個農作物新品種超過70%經過南繁。每年秋冬季節,800余家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種業機構的超8000名科技人員,年復一年例行“遷徙”,來到溫暖的北緯18度以南的地方,在海南省三亞、陵水、樂東三市縣沿海地區從事農作物育種。這一方得天獨厚的熱土,吸引了一代代追光逐夢的種業科研工作者。
近年來,海南在打造國家“南繁硅谷”種業科創標桿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中國種子集團、隆平高科、大北農和德國科沃施、荷蘭科因等1000多家涉農企業齊聚海南,業務類型覆蓋育繁推等產業鏈各環節,高標準打造開放共享的種業科技創新平臺集群。南繁基地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升,26.8萬畝南繁用地全部實現用途管制,科研人員在配套服務區可拎包入住。
在科學研究平臺建設方面,于2022年開始掛牌運行的崖州灣實驗室實現了育種聯合攻關,國家南繁作物表型鑒定、耐鹽堿水稻創新中心等平臺也陸續建成,一批批“揭榜掛帥”項目相繼啟動。從“一片空地”到“塔吊林立”,再到“平臺集群、要素齊聚”,一個個科研和產業平臺項目快速施工建設,科技城呈現出一片火熱的建設氣氛。6月11日,三亞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建設項目(一期)正加快收尾工作。作為國家表型鑒定設施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建成交付后,將有效賦能“南繁硅谷”建設。
“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們一直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完成了植物新品種質押融資等多項知識產權首單業務,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我們將立足創新前沿、保障國家戰略、服務海南所需,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腳踏實地服務‘國之大者’。”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相關負責人介紹。
智慧海洋 建設深海科研新高地
6月11日清晨,“探索一號”科考船靠抵三亞,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第一階段考古調查工作也隨之宣告結束。歷時20余天,500多年前的神秘古代沉船,在深海考古隊的努力下,再次將身影顯露在浩瀚南海之下。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領域。我國的水下考古自1987年起步以來,大多集中于40米以淺海域工作。2018年1月,“深海考古聯合實驗室”在三亞成立。2018年4月、2022年8月,兩次深海考古調查先后在西沙群島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實施。在最新的這次深海調查行動中,中國考古工作者借助“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將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布放在海底,我國深海考古的新篇章也由此開啟。
2022年6月24日,崖州灣載人深潛工程實驗室和深海照明工程技術聯合實驗室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揭牌運行,“深海勇士”號和“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先后正式進駐,并完成一系列深海科考活動。2023年1月2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奮斗者”號,在位于東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溝最深點完成深潛作業,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抵達該海溝最深點。今年4月,在南海的萬頃碧波上,中國海油“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完成遠程遙控生產改造與調試工作,成為世界首個具備遠程遙控生產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向全面建成超深水智能氣田邁出關鍵一步。
據悉,作為重要的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海南省深海技術創新中心于2022年揭牌成立,圍繞“小核心、大網絡”深海科技協同創新體系,與國內各行業優勢力量組建系列聯合實驗室。目前已推進深海虛擬現實聯合實驗室、深海力學聯合實驗室、深海照明工程技術聯合實驗室、深海光學探測聯合實驗室等聯合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海島輻射模式。
打造深海科技新高地,產業是重要抓手。圍繞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海南同時加快培育新興海洋產業,打造海南特色的深海產業體系。目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內海洋產業類企業累計注冊979家,中國船舶集團、招商局集團等8家央企入駐。同時,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所、中國地調局等3家國字號科研機構和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相繼入駐,在科技城設立“研究院+研究生院”,支撐深海產業發展。
“我們正推進深海領域重大科研平臺和創新載體不斷‘上新’,初步形成以國家級科創平臺為核心、優質科研資源和多元創新主體加速集聚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景峰說。
航天+ 繪就航天產業新藍圖
5月10日21時22分,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滿載著約5.8噸的運輸物資,在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大約10分鐘后,船箭成功分離并進入預定軌道,隨后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工作,發射取得了圓滿成功。
依托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優勢,文昌正加快推進“全域發展航天城”的步伐,加快培育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鏈”產業同構,探索發展“航天+”產業。
近年來,一批火箭、衛星、數據產業鏈頭部企業和科研院所的項目紛紛在航天城落地。2022年6月,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完成組建。2022年7月,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在文昌開工建設。2022年11月,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太空實驗室文昌基地項目開始施工,建成后將為空間科研實驗地面協同與保障提供支撐。2023年3月,航天城管理局與深空探測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深空探測實驗室文昌基地在航天城掛牌成立。
“文昌國際航天城有緯度低、落區安全、交通便利的地理優勢,以及全國唯一在建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優勢和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文昌市市長、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局長劉沖說,“文昌國際航天城2020年‘誕生’,2021年學會了‘爬’,2022年開始‘走’,2023年起,航天城將進入‘跑’和‘飛’的階段。”數據顯示,航天城2022年全年營收收入107億元、稅收收入5.15億元、固投完成44.07億元,多項重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13個重點園區中排名靠前;今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40.65億元、稅收2.14億元、固投完成13.45億元,分別是去年同期的3.39倍、2.3倍、1.79倍。
與國家航天局合作,衛星數據與應用研究中心設立;海南省航天技術創新中心落地,西北工業大學文昌衛星與大數據技術研究中心設立;莫斯科動力大學獲教育部批準籌備建設,力爭于第三季度開始過渡性辦學招生并開工建設航天城校區……一批創新型合作研發機構陸續啟動運作,航天城的產業集聚效應漸顯。
除了建設航天發射區,航天城還布局了高新技術區和旅游區,目前已完成旅游區概念性規劃,正在推動發射區和旅游區同步規劃建設,打造融太空體驗、科普教育、航天研學、國際會展于一體的航天旅游新業態。
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常務副局長董承華表示,航天城會以航天主題公園為核心,其他若干個主題樂園為支點,形成多元一體的旅游聚集區。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8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