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始終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源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將會越來越強,中國市場日益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我們主動作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措,要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積極主動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我們更大力度的對外開放和經濟復蘇發展也將惠及世界各國。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四屆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日前在天津舉行,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各界人士從經濟增長、能源轉型、消費趨勢、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探尋世界經濟復蘇之道。中國經濟始終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延續恢復態勢、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無疑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能,也為各國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新機遇提供了契機。
為世界經濟復蘇尋找“藥方”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后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性。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最新報告《首席經濟學家展望》顯示,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增強。然而,受逆經濟全球化、地緣政治軍事沖突、經濟問題意識形態化等多種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面臨著多重風險挑戰。
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正發生深刻調整,個別國家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強權思維,接連在貿易、科技等領域采取種種限制性措施,以“去風險”之名行“脫鉤”“斷鏈”之實,通過所謂“友岸外包”“小院高墻”等政策導致經濟全球化正面臨碎片化、小集團化的挑戰,嚴重阻礙了全球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同時,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偏差。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為了抑制前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的高通貨膨脹,紛紛采取加息舉措收緊銀根。這固然有助于遏制發達經濟經濟體較高的通貨膨脹,但連續加息也明顯影響了其經濟恢復性增長。加息舉措還產生了不小的外溢效應,造成一些新興經濟體出現資本外流、進口成本上升、本國貨幣貶值等破壞性影響,進而沖擊世界經濟。此外,全球氣候變化、能源、糧食等問題也給世界經濟帶來難以預料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影響世界經濟復蘇。
世界經濟面臨多重風險挑戰,國際社會亟須加強合作。世界經濟論壇宣布將發起或推動超過25項倡議和聯盟,在能源轉型、氣候問題、數字技術革新、加速全球互聯等領域采取聯合行動。中國作為論壇的東道主,不僅旨在為各國政界和工商界搭建交流對話平臺,助力各方深入了解中國經濟形勢,加深對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理解,也鮮明地提出中國主張。盡管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但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信心和決心始終如一。面對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挑戰,各國更應該秉承合作共贏理念,進一步加強對話、彌合分歧、增進共識,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以開放與共享堅定不移地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使經濟全球化發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不同國家、不同人群。
中國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更多動能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以其穩居世界第二位的經濟總量、更大力度的對外開放、持續的經濟恢復態勢和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對穩定世界經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壓艙石”作用,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更多動能。
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豐富高效的人力資源、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等,使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比較突出的多重優勢,持續的經濟增長讓中國已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結構調整的較大壓力,我們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不斷穩固經濟恢復基礎,著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在各項穩經濟政策持續聚合發力下,生產供給持續增加,新產業新業態較快發展,消費和投資逐步恢復,外貿韌性繼續顯現,就業和消費價格總體穩定,中國經濟持續呈現恢復回升態勢,一季度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全年有望實現5%左右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及其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讓國際社會對中國在推進世界經濟復蘇中的積極作用充滿了期待。
除了重啟世界經濟增長,在能源轉型、氣候問題、創新發展等本次論壇重點關注的議題上,中國也正以堅定的實際行動貢獻中國力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強調“要堅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優化完善調控方式,加強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建設,健全碳排放雙控各項配套制度,為建立和實施碳排放雙控制度積極創造條件”,體現了大國擔當,既有助于促進國內產業優化升級,也助于在能源轉型、氣候問題這類全球性議題上樹立中國樣板,推動全球綠色發展,打造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中國創新指標在全球的排名,已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邁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良好的創新人才儲備、創新環境和基礎設施,為中國推動創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的經濟體、巨大的市場、體系化的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更為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提供了廣闊前景。中國已成為各國企業創新創業的沃土,是世界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一極,催生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新機遇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我們主動作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措。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其中重要一環。這不但意味著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更意味著為各國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新機遇提供了更大可能。
憑借著顯著的綜合優勢,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外資青睞的重要投資目的地。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日前發布的《2023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額增加了5%,達到創紀錄的1891億美元,這與同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較上年下降12%至1.3萬億美元形成鮮明對比。今年以來,中國吸引外資穩步增長。1-5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8532家,同比增長38.3%,其中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0.8%。這又一次充分表明世界給中國經濟投下了信任票。
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經濟韌性強,市場廣闊,產業生態系統完備,各國企業看好中國。尤其是,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持續擴大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的同時,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通行規則對接,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等,形成有利于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體制機制,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和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不斷提高中國對各國企業的吸引力,為各國企業深耕中國大市場并實現互利共贏發展打造“軟”“硬”實力兼備、前景可期的投資創業寶地。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38.6%,超過七大工業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將會越來越強,中國市場日益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中國將以自身的發展繼續為全球提供更多新的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和增長機遇,讓各國在開放合作中共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共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這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尤顯重要。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