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向海圖強:海洋強國青年科學家把論文寫在浩瀚大海上

發布時間:2023-10-20 11:0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在10月18日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在高峰論壇框架下首次舉辦了以海洋合作為主題的專題論壇,發布“一帶一路”藍色合作倡議,聚焦鑄造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推動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實施海洋空間規劃,養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韌性,促進海洋健康與清潔,加強海洋領域氣候變化應對,深化海洋科學技術與合作,提供海洋公共服務,提升公民海洋素養以及構建藍色伙伴關系。

  今年以來,中國青年報社聯合相關部門,面向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尋訪出一批在海洋強國建設中有卓越貢獻的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工作團隊,以他們為代表成為推動我國實現海洋強國夢的先鋒力量。

  ——————————

  對在陸地繁衍生息的人類而言,大海是遼闊而神秘的。而有一群人,愿意投入青春乃至畢生精力去探尋深海之謎,面向廣袤海洋發奮圖強。

  中國地質大學年輕的副教授高亮可謂是世界上最了解南極的科學家之一,他6次參與組織赴南極科考,將中國人探索的足跡印在極地;

  人們見識過海洋之寬廣、深邃,生態之豐富,但鮮有人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瑞永,專注于研究海工設備設施表面小小的微生物,探尋微觀背后的腐蝕機理,“降伏”它們,為海洋工程設施保駕護航,讓“大海不生銹”;

  天津大學副教授楊紹瓊則“見”過深不可測的海底。他和團隊一起讓國產水下滑翔機“海燕”在地球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飛”出了世界最深紀錄——10619米……

  大部分時間里,這些青年海洋科技工作者或在安靜的實驗室,或在無垠的大海上,日復一日地默默求索。這一天,站在舞臺中央,研究水下無人系統總體設計的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教授黃橋高動情地說出了大家的心聲——愿把往后余生,獻給中國海洋研究事業。

  勇闖藍海“無人區”

  對研究海洋地質的專家孫啟良而言,時間的尺度大得超乎普通人想象:地球已有46億年了,地質學家通常以百萬年為最小單位,來記錄地球的歷史。

  孫啟良和科學家們費盡周折翻山越嶺,或到大海深處尋找一些特別的石頭,解碼來自遙遠年代的生命信息,那關乎“我們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的終極追問。

  用有限的生命去丈量無盡的海洋,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而孫啟良為之著迷。出生于河南省一個農民家庭的他,小時候,就對大自然充滿強烈好奇。考上大學后,他決定“學地質報國”。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攻讀碩博期間,他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海洋地質災害研究,這在當時的中國科研領域是一片“無人區”。

  孫啟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海洋里也有火山噴發、海底滑坡和海嘯等多種地質災害,會造成海洋基礎設施乃至海岸帶人們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

  國家對海洋科技的迫切需求,讓孫啟良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十幾年前,他就深入西沙群島中的永興島、石島和七連嶼等南海諸島長期考察,至今研究解決了多個關鍵難題,在海洋地質災害的形成機制和致災機理等理論上實現了多個從“0”到“1”的突破。孫啟良成為我國最早系統開展海洋地質災害系統研究的學者。

  37歲的楊紹瓊和團隊一起攻關的主戰場之一是在水深6000米以上的海底深淵,被稱為“深淵科學”。在漆黑的深海,大國重器水下滑翔機“海燕”是照亮楊紹瓊科研成長之路的一束光。

  讀博期間,楊紹瓊就參與到“海燕”的研制工作,他正式加入“海燕”團隊的那一年,“海燕”也正式入駐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我們這些剛加入的年輕人,直接就在國家級創新平臺上開始自主研發。”自此,楊紹瓊與“海燕”一起高速向前奔跑,成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近10年來,“海燕”不斷刷新各項深潛和續航記錄,“海燕”無人潛航器等深海裝備譜系從無到有,逐步打破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封鎖。“海燕”破浪前行,也牽引著年輕的研究團隊不斷實現新突破。

  青年是常為新的。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很多年輕人擔重任、挑大梁、當主角。這些“海洋強國青年科學家”中有不少是85后、90后科研骨干,有人20多歲就成為團隊的中堅力量。在海洋強國戰略指引下,這些敢闖敢想的年輕人,勇闖藍海“無人區”,解碼深海謎題,挑戰種種“不可能”。

  守護海洋的“她力量”

  在探索海洋、守護海洋中,有一支巾幗不讓須眉的“她力量”,柔軟而堅韌,執著而有為。

  “我們做海洋研究,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民生需要。”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助理研究員杜軍身材高挑、長發飄飄,她從事的是海天一體信息網絡研究。

  很多研究者都有過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數月的經歷。因為無法接收信號,船就成為汪洋大海中的孤島。“我們做的事就是讓大家出了海還能有信號,到遠海采集的信息能即時傳回陸地。”在杜軍看來,海洋強國,特別是智慧海洋建設,亟需全天時、全天候、全海疆的“三全”覆蓋高性能海洋網絡支撐。

  杜軍先后在清華大學和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清華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留校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對她而言,“國家海洋信息發展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近年來,我國對深遠海等領域的開發,迫切需要穩定、可靠、安全域的信息傳輸服務作為支撐。杜軍認為,加快發展由衛星、浮空平臺、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等構成的海天一體信息網絡智能化技術體系,才能解決海洋管控與海洋經濟開發日益凸顯的復雜化、多樣化等難題。

  瞄準這個方向,杜軍和團隊持續研究攻關取得多項創新,為提升我國未來海天一體信息網絡傳輸與服務能力奠定關鍵理論和技術基礎。如今,由她提出的理論與方法應用于海洋、航天等重大工程的多個綜合網管系統,為我國下一代海洋衛星軌位及載荷設計、全球首顆同步軌微波星軌位設計等提供了重要支撐。

  浙江大學女科學家肖溪,被稱為生態碳匯“藍色瑰寶”的守護者,同時也是生態零碳“藍色智慧”的開拓者、生態文明“藍色理念”的傳播者,為我國海岸帶藍碳生態修復及資源利用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作出突出貢獻。10年來,她一直堅守在海洋生態研究和保護領域。

  藍碳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極其珍貴的資源,其單位面積固碳效能是陸地森林的數十倍。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大面積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藍碳生態系統分布的國家。

  要獲得全國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的準確信息,極具挑戰性。為了摸清我國藍碳生態系統“家底”,肖溪帶領研究團隊從中國北部的鴨綠江口,到東部江浙沿海,再到南部北侖河口,及至海南島沿岸,冒嚴寒、頂酷暑,鉆紅樹林、穿鹽沼地、趟海草床,足跡遍布我國的萬里海岸帶。

  經過多年持續不斷地探索,她的研究團隊獲得了長周期、全面、系統的我國藍碳生態系統種類、面積、分布信息,為我國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開發、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詳實的科學數據、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我國養殖大型海藻約占全球產量的 2/3,為人類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海鮮產品。然而,大型海藻對環境生態到底有何影響?經過10年科研攻關,肖溪及團隊發現,大型海藻移除污染和固碳增匯的能力極強。基于大量研究成果,團隊提出《中國藍碳戰略機遇》報告,作為藍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

  經略海洋,提升海洋強國“藍色生產力”

  大海里有地球上最大的山脈、最深的溝谷,有危險的火山噴發,也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生物資源。“近年來,如何關心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已成為全國沿海地區共同深耕的發展課題。”中國海洋學會會長張宏聲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以海洋為名,打造學術交流高地,搭建成果轉化平臺,對于海洋經濟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由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步伐愈發強勁有力。“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去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9462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8%。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造船大國,港口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海洋生態不斷改善,現代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

  在海洋強國青年科學家座談會上形成了一個共識: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建設海洋強國。青年科研工作者們一致認為,要讓科研“頂天立地”,讓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杜軍認為,高校做科研更多的是解決各種問題,“我們要面向國家和產業需求,解決真問題;而最真實的需求,來自地方和企業。”她希望,能讓校企合作更緊密,讓高校資源更好對接和服務地方發展。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李承勇多年來從事海洋新型污染物監測與海洋生態修復,包括紅樹林生態修復、牡蠣礁生態修復等工作。他始終關注把理論、專業技術與創新裝備體系落地,并推廣應用于實際海洋工程。在他看來,“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實驗室,尤其是海洋科學,應該走出象牙塔,走出紙面論文,最終轉化為解決海洋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

  這些年,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副教授楊少龍一直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研攻關,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制出消費型便攜式無人潛航器、深遠海無人帆船、海纜巡檢水下機器人、船艇國產化智能航控等新質裝備,致力于海洋機器人科學技術自主可控,提升海洋強國“藍色生產力”,服務生產實際,產生了顯著社會經濟效益。

  這些海洋強國青年科研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懷著“把論文寫在浩瀚大海上”的強烈責任感,向海圖強,勇毅前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秦繼興說,每當看見中國的五星紅旗在藍色大海上高高飄揚,內心無比榮耀。

  為了收集數據,孫啟良和團隊常常要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數月。每當漆黑的海平面上升起明月,他不由感慨:“月亮又大又亮,讓人很想家。”那一刻,他感到,是來自祖國的光,照亮了自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乱人伦中文视频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xxxx国产喷水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 |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丰满白嫩人妻中出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本免费AV无码专区一区| 暖暖日本中文视频|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久草中文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蜜桃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资源网中文最新版|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4SE|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 |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 播放亚洲男人永久无码天堂| 免费A级毛片无码A∨|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无码福利写真片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V片无码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