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作家意千重:知行合一,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日前,由中宣部文藝局指導,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江西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感受文化遺產魅力 促進網絡文藝創作”網絡文藝骨干人才研修采風活動在江西南昌、上饒兩地開展。
作為網絡文學領域代表,著名網絡作家意千重參加了此次研修采風活動。意千重稱,文藝創作需要碰撞交流,本次研修采風活動及其學習研討讓她受益匪淺,更加堅定了她在創作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
在研修采風中收獲素材和靈感
作為中國作協會員、云南省作協網絡作家分會主席,意千重深耕古言網文創作多年,代表作為《畫春光》《國色芳華》《良婿》等。2021年,“80后”網絡作家意千重獲得第四屆茅盾新人獎·網絡文學獎。
對于本次研修采風,意千重說這是她第三次來江西。近距離感受江西、觸摸江西,讓她收獲諸多驚喜。她用歷史厚重、英勇無畏、文脈昌盛、傳承創新來形容眼中的江西。一路走來,她還收獲了不少創作的素材和靈感。
“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館藏豐富,極具生活氣息,古人的智慧以及當時的文明發展程度遠超我的想象。鵝湖書院和連四紙制作,給我的寫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和靈感。我最近在寫一本仙俠小說,望仙谷讓我積累了的相關素材。”意千重說,對于此次活動她倍感珍惜,與大家的深入交流讓她受益匪淺,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在創作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
中國傳統文化讓網絡文學扎根更深,維度更廣
當前,網絡文學蓬勃發展,它不僅贏得了海量讀者,而且成為影視、游戲、動漫等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內容源頭。
意千重介紹,《2022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在2022年播放量前10的國產劇中,網絡文學改編劇占7部,豆瓣口碑前10的國產劇中,網絡文學改編劇占5部。
在意千重看來,網絡文學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以一種簡單的、寓教于樂的方式,傳承發揚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中華民族精神內核貫穿始終,讓網絡文學扎根更深,維度更廣。”意千重說,由于對中國傳統文化心懷熱愛,她在作品中融入了諸多文化呈現,比如瓷器文化、茶文化、唐代牡丹文化等等,就是想要讓更多人知道中華文化的魅力。
堅持做正確的事,不被流量裹挾
從2009年開始,意千重開始網絡文學創作,至今已完成15部小說,將近兩千萬字,出版了簡體、繁體、泰文小說24部113冊,多部作品被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并獲得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重點作品扶持,售出了有聲、影視版權,以及翻譯成韓文、泰文、越南文在當地上線。
茅盾新人獎·網絡文學獎曾是意千重夢想的獎項。如今獲獎已近兩年,談到這一獎項帶給自己的改變,意千重坦言,在珍惜榮譽的同時,她也會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對于創作選題她會更加慎重,下筆也會更為仔細認真,考慮得也更多。
“堅持做正確的事,傳承的同時還要做好創新,不被流量裹挾,靜心盡力,時間會給出答案,終將被看到。”談到未來,意千重說,她的下一個目標,或者說今后的創作目標,都是努力創作出既叫好又叫座、具有獨特中國魅力的好故事。
意千重透露,她出版的第一本繁體小說,也是實現再版的第一本簡體小說《國色芳華》,將于近日開機,成為她的第一本成功實現影視化的小說。“希望它能展現出繁榮昌盛的盛唐氣象,具有獨特魅力的牡丹文化之美,以及自立自強、奮斗不息、創造幸福的女性精神和力量。”
好的網絡文學作品離不開三要素
意千重稱,作為一名“有野心”的網絡作家,她經常思考的問題就是:怎樣在講好中國故事的語境下,讓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喜愛,讓它的生命力、影響力更加長遠。
“對于網絡文學來說,讀者是根基,失去讀者,就等于失去了光彩和未來。”對于如何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網絡文學作品,在意千重看來,需要具備三個要素,一是要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接地氣,以人為本,讓廣大群眾作為普通人的你我他,看到真正想看的好故事,從而產生共鳴。二是要有寓教于樂的內涵,讓人覺得有意思,開卷有益。三是要有潤物細無聲的本事,讓人舒服快樂,不知不覺地產生認同。
意千重坦言,想要做到以上三點的確很難,她有時也會茫然和焦慮,而此次研修采風中與大家的交流探討,治愈了她的焦慮。“因為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堅持。我想,只要始終腳踏實地,做好功課,堅持知行合一,不斷進取,總會一次更比一次好。”她說。
對于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意千重從創作者角度談道,不可忽略文學的社會性功能,創作者應該寫出立意端正,能夠帶給廣大讀者正向精神力量的作品,這是確保作品和行業長久生命力的基石。 (光明網記者邱曉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