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動能正加快成長壯大
“從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兩個方面來看,10月份國民經濟延續了持續恢復向好的勢頭,經濟發展的韌性、活力和潛力繼續顯現。”今天,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說。
10月份,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持續改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這些經濟數據彰顯出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底色與底氣。例如,工業生產總體增長有所加快、市場銷售和服務業增勢良好、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較快、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下降、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
新動能加快成長壯大
在這些“亮眼”的指標中,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經濟中的新動能正在加快成長壯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經濟正在奔向高質量發展。
“新動能持續增長。”劉愛華表示,從新產業看,10月份,高技術和智能制造業發展向好。其中,規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規模以上智能車載設備制造、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業增加值都保持很快增長,分別增長89.2%和53.2%;從新產品看,新能源和新材料產品快速增長。10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7.9%,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增長62.8%,多晶硅產量同比增長54.1%。
今年上半年,中國的汽車出口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劉愛華表示,從10月份情況看,不管從汽車的生產、銷售還是出口,都保持了較快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表現尤為亮眼,10月份,新能源汽車出口額同比增長了88.5%。她還談到,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都比較強,產品比較豐富,供給能力不斷優化提升。
10月份,隨著市場需求逐步恢復,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工業生產總體上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累計增長4.1%,當月和累計同比增速都比上期加快0.1個百分點。今年以來,累計增速呈逐月回升態勢。
“新動能加快成長壯大。”劉愛華談到,10月份,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相關生產設備的生產快速增長,增長的引擎作用繼續顯現。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9%。航空航天事業蓬勃發展,引領鏈上行業高速增長。
下階段不會出現通貨緊縮
物價的一升一降都牽動著老百姓的神經,它不僅關乎老百姓的“錢袋子”,也關乎宏觀經濟運行大局。10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2%,是否意味著會有通貨緊縮風險?
對此,劉愛華表示,基于多重因素判斷,下階段價格低位運行的狀況將會逐步緩解,不會出現通貨緊縮。
影響物價水平的主要因素趨于改善。劉愛華指出,從總體經濟運行情況和主要指標變動來看,經濟運行整體上延續著恢復向好的態勢。從需求變化來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都是在持續恢復的。從貨幣條件看,廣義貨幣保持較快增長,市場流動性總體合理充裕。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在解讀10月份CPI數據時指出,10月份,受天氣晴好農產品供應充足、節后消費需求回落等因素影響,CPI略有下降。
“從同比看,CPI下降0.2%,主要是因為食品價格降幅擴大。”董莉娟談到,食品價格下降4.0%,降幅比上月擴大0.8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75個百分點。食品中,豬肉價格下降30.1%,降幅擴大8.1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55個百分點。
經濟有望延續恢復向好態勢
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超出了市場預期,下階段中國經濟將走勢如何?
針對這一問題,劉愛華談到,從下階段情況看,隨著宏觀政策效應的繼續釋放,需求改善對生產帶動的作用將會進一步增強,加之產業轉型升級的穩步推進,經濟有望延續恢復向好態勢。
消費的拉動作用持續顯現。今年以來,各方面積極落實促消費政策舉措,有效激發了全社會消費潛力和活力。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9%,比1-9月份加快了0.1個百分點。
劉愛華指出,下階段,隨著服務業較快恢復,企業用工需求不斷擴大,就業總體穩定,有利于促進居民增收。加上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顯效,消費的持續增長有利于經濟穩定恢復。
與此同時,供給基礎在不斷夯實。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恢復,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趨于活躍,從工業企業情況看,產銷銜接水平也在持續提高,為生產供給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劉愛華認為,從產銷水平的持續提高、企業利潤的連續正增長,產成品存貨的增速也回落到歷史較低水平,這些都有助于增強企業生產積極性,為生產回升增添更多動力。
“創新動能在持續增強。”劉愛華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廣泛應用,生產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態勢明顯,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新產品、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增強。
此外,劉愛華還談到,從統計角度來講,上年四季度的基數還比較低,有利于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速的回升。她還指出,“經濟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國際上不確定、不穩定、難預料因素仍然比較多,國內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等挑戰,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還要付出更多努力。”
本報北京11月1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記者 張均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