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三分鐘丨“新”同事到!看這些“打工搭子”如何硬核輸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要高效完成工作,除了自己能力要提升,有個優秀的“打工搭子”也很重要。而在“制造業當家”的廣東——“打工搭子”可不一定是人類,工業機器人如今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生產車間的硬核“標配”。
“以舊換新”帶來“智造”機器人新機遇
這幾年,粵港澳大灣區工業機器人“進化”速度在不斷加快,從簡單的機械臂,到如今人形機器人,不斷涌出“智造新秀”。企業需求千變萬化,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升級和工業軟件的開發必須時刻“上新”。
“我們現在會有一些交不出貨的情況,或者是交期會延長,訂單有點爆單。”工業機器人企業項目總監胡松介紹導致交期延長的原因,一是生產設備的“以舊換新”,另一個是機器人協作作業的概念。“以前可能訂制三兩臺就是一個好的客戶了,現在幾十臺甚至上百臺的訂單越來越多。”
協作能力提升 機器人“大腦”也加速迭代
“我們把軟件和加工裝備進行融合。機器人要完成人的工作,核心是大腦,所有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軟件的快速發展都會促進我們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現在軟件的應用越來越廣,尤其在重工業、家居、3C制造以及船舶等行業產業。”廣東工業大學工業軟件領域教授黃運保表示。
無商不活,無工不富。今天,廣東規上工業企業已經達到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7.5萬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這幾年,廣東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去年廣東的工業機器人產量就超過16萬臺(套),可以說,全國每3臺工業機器人里,就有一臺是“廣東造”。
從“+機器人”到“機器人+”想象空間大
在“熱衷”于制造工業機器人的同時,廣東也早已布局好機器人發展“賽道”。廣東提出:到2025年,智能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達到800億元,打造一批“機器人+”應用標桿企業。機器人生產的產業鏈生態正在這里集聚。
“機器人智造園區的樓上樓下就是我們的供應鏈、供應商,樓上樓下都是我們的客戶,只要一個電梯的時間,我們的生意就做成了。成本能夠節約到接近20%。”位于佛山的一家機器人智造園區副總經理丘展歐和記者介紹。
人形機器人不只有“人形”,工業機器人更在賦能百業。從“+機器人”,到“機器人+”的這樣的發展思路讓我們對未來“打工搭子”模樣有了更多想象。從火熱的生產線出發,越來越智能的機械臂正在托舉灣區一條科技與產業互促雙強的新道路。
(總臺記者 林麗麗 馮雪 戴威 黎冠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