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端牢十四億人“中國飯碗” 奏響農業現代化新樂章

發布時間:2022-04-07 14:17:00來源: 解放軍報

  端牢十四億人“中國飯碗”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聞思錄

  ■本報記者  王  鈺

  寫在前面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在良田萬畝的北大倉,水稻正在棚內育秧;在經歷了暴雨災害的中原大地,冬小麥開始拔節;最早迎來春天的華南地區,早稻已經插秧,是時候給黃豆追肥了。

  習主席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大力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推動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截至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十八連豐”。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穩,十四億人端穩“中國飯碗”更有底氣。

  展望未來,中國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也必將書寫中國糧食安全的新篇章。讓我們走進田間地頭,聽一聽“稻黍稷麥菽”奏響的農業現代化新樂章。

  土地的使命

  “農田就是農田”

  土壤是什么顏色?

  我們每天以土壤中生長的五谷雜糧、瓜果蔬菜為食,卻很少俯下身仔細觀察腳下的土地。

  在中國農業博物館有一座土壤標本陳列館,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種土壤類型標本。南海西沙群島的珊瑚沙土、三江平原的肥沃黑土、東海之濱的濱海鹽土、新疆戈壁的棕漠土……它們相隔千里,顏色質地各異,卻肩負著共同的使命——種植中國糧食,養活中國人民。

  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解決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成就舉世矚目。然而,面對逐年增長的糧食需求,18億畝耕地紅線已成為一條不能失守的底線。

  “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這兩年,我們引導生產經營主體騰退低效劣質果樹、苗木,恢復糧食種植。”四川省都江堰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生產科科長鄒華介紹,僅去年一年,都江堰市恢復水稻種植6300畝,推動“非糧化”耕地向種植糧食的良性發展。

  田里種了糧食還不夠,進一步推進農田高產高效,才能走出更寬的路。為此,我國明確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以前一塊格田面積最多1畝,現在能達到8畝。”湖南省澧縣鹽井鎮張家垱村黨支部書記廖萬松說,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小田”變成“大田”,更便于大型農機“閃轉騰挪”,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擁有更大面積耕地的北大荒集團大興農場,水田標準化改造工程將格田面積擴大到二三十畝。

  “今年的目標是再建設3萬畝高標準農田。”大興農場農業科科長楊成林說,“高標準農田具有適宜機械化生產、基礎設施完善等優勢,平均每畝地生產成本減少140元,稻谷出米率提升1至2個百分點。”

  大興農場四周水網交織,2019年和2020年夏秋季,農場遭受澇災。高標準農田由于土地平整,配套水利設施完善,很快便將積水排出,抗災能力明顯強于普通農田。

  “澇了可以排,旱了可以灌,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大興農場科技示范戶胡春光高興地說。

  種子的旅程

  打好種業翻身仗

  夏季在北方的田野里勞作,冬天“飛”往溫暖的南方——每年定期在我國南北往返的,除了候鳥,還有育種科研工作者。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艷華,就是其中一員。她所選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畝產400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冬季寒冷又漫長的黑龍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而在我國最南端的海南省,每年則有2至3個生長季。為縮短育種時間,幾乎每年秋季,李艷華都奔波4000公里,帶著大豆種子從黑龍江前往海南進行育種工作。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從“東方魔稻”到打響種業翻身仗,經過數十年艱辛探索,目前我國水稻和小麥種源能夠做到完全自給自足且有競爭力,玉米和大豆種子基本自給。播撒在田間的一粒粒“中國種子”,是我們端牢“中國飯碗”、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最大底氣。

  作為四大主糧之一,我國的小麥種子已100%自主可控,育成并推廣一系列優質、高產、抗旱節水的小麥新品種,單產、品質等方面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然而,在20世紀末,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強筋、弱筋面粉的需求愈發強烈,而當時國內并沒有相應小麥品種。

  “中國的小麥要滿足中國人的胃。”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帶領團隊埋頭苦干10年,在2001年成功選育出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鄭麥9023”,種植面積曾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一。

  “經過20多年努力,我國小麥在強筋、弱筋優質品種上完全可以與世界先進水平媲美。”許為鋼表示,這使得我國成功抵御了國外優質小麥對中國市場可能產生的沖擊。

  在北京,新建成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能滿足未來50年、150萬份種質資源的安全保存需求;在新疆,來自北大倉的團隊駕駛大型機械穿梭在玉米制種基地,用10天時間完成1.4萬畝玉米的去雄工作……四川、甘肅、海南三大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52個制種大縣,100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為全國提供了70%以上的農作物用種,共同構建起中國種業的核心生產格局。

  上月初,許為鋼帶領團隊輾轉河南省商丘、南陽、周口、駐馬店等小麥主產區調研。受去年暴雨災害影響,這些地區小麥播種推遲了10余天。實地調研過后,許為鋼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

  “今年小麥沒問題,有保證的。”

  糧食的“一生”

  插上科技的翅膀

  白色的蒸汽從鍋邊不斷冒出,廚房里彌漫著米飯的香氣。“這是東北五常大米。”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退休干部張阿姨說,現在超市貨架上,擺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米面,但她最喜歡的還是東北大米。

  口感和味道,與過去并無太大差別,但如今端上飯桌的米粒卻有著不一樣的“成長經歷”。

  例如,這粒大米的“前身”——水稻蒸過“桑拿”。

  “用專業術語解釋,就是工廠化育秧。”與水稻打了40年交道的胡春光介紹,以前水稻育秧需要六七天,而且受天氣影響大。現在,整個育秧過程轉移到溫室大棚內,根據秧苗生長情況調節環境溫度、濕度,不僅時間縮短至3天,出苗率也比以前高。

  在種植雙季稻的湖南省益陽市南縣,出苗快意味著可以縮短水稻種植周期。“有了工廠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早稻和晚稻插秧都能提前10天完成。”當地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昌建文說。

  除了蒸“桑拿”,水稻施肥還可以“按方抓藥”。近年來,胡春光與東北農業大學實驗室開展合作。測土配方施肥、前氮后移等技術,都是在他的田地里試點后推廣的。

  “這幾年變化最大的是側深施肥。”胡春光說,過去大多采用拋撒式施肥,肥料消耗多,不僅成本高,還容易導致土壤板結。側深施肥技術是在插秧時就將肥料施于秧苗側位土壤中,肥料利用更加高效。“原來一畝地需要70斤肥料,現在只用50斤。”

  如今,農田里的秧苗不僅有這些特殊經歷,還有了“專屬衛星”。幾天前,在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一家糧棉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牛文忠在手機APP上發現,甲馬營鎮北王莊村的一處田地發生病蟲害。他立刻聯系農技人員實地查看情況,制訂防治方案。

  “天上有北斗衛星這雙‘眼睛’幫我們盯著。”通過手機APP可以看到,大片田地被劃分成不同的色塊。“白色、綠色表示正常,黃色則代表土地氮元素含量偏低。”牛文忠說。

  從“土生土長”到端上餐桌,一粒糧食的“一生”濃縮著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2020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有力支撐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一年好景看春耕,機器人、無人機、氣霧栽培、鳥巢溫室……科技之花盛開在希望的田野上。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国产午夜无码片免费|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2021无码最新国产在线观看|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无码毛片免费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高清 |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区| 久久中文娱乐网|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动漫 |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中文| 中文日韩亚洲欧美字幕|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亚洲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另类视频|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