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未竟事業不斷獲得重要突破
【解說】5月18日,吉林大學召開“弘揚黃大年精神 傳承黃大年事業”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黃大年未竟事業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記者獲悉,有關研究人員已在“移動平臺及探測技術”等多個領域獲得重要突破。
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黃大年因病逝世。這位就職于吉林大學的海歸科學家,是中國航空地球物理領域的領軍人。從英國歸國的7年間,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碧钛a多項技術空白。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曾昭發介紹,黃大年離開五年來,研究人員接續完成其未竟事業,在移動平臺探測技術、地球深部探測、資源及能源勘查等領域均取得重要成果。
針對復雜景觀條件下的礦產資源調查、深部探測和生態探測等重大戰略任務,黃大年生前建立了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同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曾昭發
開展了基于新原理的重力梯度儀研制,研發了冷原子干涉、超導、MEMS 重力梯度儀樣機,其中冷原子干涉重力儀實現了車載定點測量,完成從實驗室到移動平臺測量的跨越;超導和MEMS 原理重力梯度儀關鍵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解說】吉林大學還開展了重載荷旋翼無人機的研制,實現了長航時3小時、載荷150kg,有效支撐了多類型地球物理設備的搭載問題,為實現地球物理的無人化和綠色勘探邁出堅實一步。
五年間,由黃大年擔任首席科學家的深部探測項目也有了新突破。在黃大年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的深部探測項目中,孫友宏、郭威等教授研究完成的萬米鉆機在大慶地區開展應用,取得了地質科學鉆探亞洲紀錄。
【同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曾昭發
深部探測領域,在東北地區累計實施了15000公里的綜合地球物理(剖面)數據采集和綜合研究,創立了油氣資源多元勘探理論和盆地邊緣油氣勘察的技術,在盆地邊緣發現新的油氣資源,在松遼盆地西斜坡獲得了高產油流的歷史性突破。
【解說】曾昭發介紹,在黃大年生前奠定的研究基礎上,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在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測以及生態探測與土壤修復等領域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記者 呂盛楠 郭佳 長春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