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嘹亮 重慶小山村唱響鄉村振興“文化號子”
中新網重慶5月31日電 題:村歌嘹亮重慶小山村唱響鄉村振興“文化號子”
作者 梁欽卿
“魚池村是個好地方,青山綠水云海茫茫,風吹竹林喲稻谷飄香,生態清和好地方……”
5月31日,在重慶市巴南區東溫泉鎮魚池村的活動中心,村民們唱起剛創作好的村歌《云上魚池》。這首歌由“愛故鄉·村歌計劃”發起人孫恒、西南大學和重慶工商大學師生與魚池村村民集體創作,借鑒當地采石頭的勞動號子,朗朗上口,成品一出便受到村民喜愛。
“愛故鄉·村歌計劃”發起于2018年,自啟動以來,孫恒和愛故鄉團隊先后在云南楚雄外普拉村、福建屏南四坪村、重慶北碚東升村、內蒙古鄂爾多斯烏蘭吉林村等20多個村莊完成村歌集體創作。
魚池村位于東溫泉鎮最南端,是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教學實踐基地。“云上魚池、生態清和、田園牧歌、小美之地”是該村給自己的定位。就像歌詞中唱的“觀云海看日落”一樣,這里清晨有云海相伴,黃昏有晚霞作陪。
魚池村有句俗語“山高土瘦人勤快”,村民們將這句話引入歌詞中,改為“山高地肥人勤快”。僅這一句歌詞,就經過多次改動。今年80歲的村民封承俊說,“土瘦”起初改為“土肥”,但唱出來并不好聽,又改成“土沃”,很多村民不懂這個詞的意思,最后改成“地肥”這個詞,“不僅接地氣,而且‘地’這個字包含‘土’和‘田’兩重意思”。
“村歌的創作過程就像一場冒險,所有歌詞都由村民自己討論出來。”孫恒說,每位參與者都能分享自己與村莊的故事,每句歌詞都飽含著村民對村莊的記憶,這份共通的真摯情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
“我的夢想是所有人都開口歌唱。”在他看來,邀請村民們一起創作村歌,既凝聚了村民們的心,也是在建立村民對他們自身價值的認同、對村莊價值的認同。
“村民們參與村歌創作的積極性很高。”魚池村村民姚秀兵說,村歌讓當地的云海、日落等原生態景色被城市看見,加深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相互了解,同時帶動村里的生態產品走出去,促進原來未得到充分挖掘的生態價值得以實現,讓村民能夠發家致富。
“音樂激發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孫恒覺得,音樂是一種語言無法表達卻直擊人心的表達方式,村歌可以讓人的心靈復蘇。他說:“村子里邊一唱歌,你就會發現那些老人家臉上就有笑容了,小朋友也有笑容了,眼睛里面會有光。”
東溫泉鎮魚池村黨委書記文承軍說,創作村歌的過程將村民的心凝聚一起,使每個村民都增強對村莊的參與感、認同感、歸屬感,認識到每個人都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推動者,不能做旁觀者。在他看來,村歌不僅唱出了村民的心聲,更是唱響鄉村振興的“文化號子”。
“鄉村振興應該是村民主體和社會參與的鄉村振興。”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副院長潘家恩教授認為,村歌是一個發掘村莊歷史和價值的過程,村民會成長,會更加關心這個村莊。村歌創作是共創參與式的,能讓村民們暢所欲言,每個人的價值被發掘后,集體的力量得以凸顯。唯有發揮村民們的自主性、主體性、參與性,村歌才有了生命,生動鮮活。
“治村必先治心。”重慶工商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付海鴻說,魚池村是中國很普通的一個鄉村,這樣的鄉村在中國有成千上萬個,如何讓這些普通的鄉村煥發活力,魚池村的“村歌治村”提供了一個范本。
她認為,增收已不是現在中國農村發展的主要問題,而是如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唱歌是一種凝聚人心非常有效的方式,而且門檻很低,能很快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其中展現的是厚重的歷史和濃郁的鄉情,“村歌真正做到了鄉村振興與文化振興的有效銜接”。
2022年2月22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到,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
“國家傳遞出一個信息,就是對最基層村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視。”孫恒說,這給了他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他計劃在未來的兩到三年完成至少100個村莊的村歌,讓每個村莊都能唱響屬于自己的歌,用這種方式促鄉村文化振興。
如今的魚池村,村歌嘹亮,民心齊聚。“山路彎彎總向前,喲哇哩嘿咗,生態魚池我家鄉,喲哇哩嘿咗……”伴隨著孫恒的吉他聲,悠揚的歌聲再次在魚池村響起。(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