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顆粒市場有望擴至千億元規模
一方面,目前已有200個配方顆粒國家標準發布,除此以外,還有數十個配方顆粒國家質量標準正在公示中;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地區將中藥配方顆粒納入省級采購平臺,2022年被業界認為或成為“中藥帶量采購年”。集采擴容、國標出爐、民間熱銷、政策青睞……千億配方顆粒市場被認為正在迎來新一輪擴張。
多家藥企參與配方顆粒標準起草
據悉,在已發布的200個配方顆粒國家標準中,有9家企業參與了國家標準的起草,其中,絕大部分是此前批準的試點企業。其中,中國中藥旗下的江陰天江藥業和廣東一方共起草了150個標準,是起草標準數最多的企業,三九、紅日、新綠色和培力等另外4家國家試點企業分別起草了56個、40個、19個和2個標準。
除國標外,配方顆粒省級標準的發布進展也很快,其中絕大多數發布的省級標準數量都在100個以上,且目前已有11個省份發布了200個及以上的省級配方顆粒標準,再加上200個國標合計400多個,業界觀點認為,400多個配方顆粒品種已能滿足一家醫院基本的臨床組方需要。
在積極參與標準起草的同時,報備上市中藥配方顆粒的企業也為數眾多。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后續配方顆粒品種的國標陸續發布及企業生產的合規產品上市,中藥配方顆粒有望達千億市場,擁有三至四倍的增長空間。
中藥配方顆粒頻收政策“紅包”
對于備受市場關注的中藥配方顆粒而言,近一年來政策紅利不斷釋放。
2021年2月10日,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共同發布《關于結束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工作的公告》,指出結束試點工作是為加強中藥配方顆粒的管理,規范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更好滿足中醫臨床需求。這也意味著中藥配方顆粒20多年試點后全面放開,企業生產有了“國標”。該公告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提出要堅持中藥飲片的主體地位,確保中藥配方顆粒的平穩有序發展及合理規范使用。其對于中藥配方顆粒未來的監管及定位做出了明確規劃,高標準下行業門檻大大提升。
有行業觀察人士分析認為,隨著銷售渠道的放開與高標準壁壘的建立,頭部中藥配方顆粒公司有望持續受益。
光大證券研究所醫藥生物分析師團隊此前分析認為,“政策+市場”雙輪驅動,有望迎來量質齊升,利好行業龍頭和產業鏈上游企業,中藥飲片(含中藥配方顆粒)免于“零加成”,隨著醫院和醫保覆蓋擴容,行業有望持續高增長。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關于中藥配方顆粒的政策具有較強延續性。早在2017年5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要求2017年9月底前,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但中藥飲片除外。中藥配方顆粒使用方便、有效,符合市場需求、患者需要,終端消費動力強勁,上述政策提出后,國內眾多中醫院增加包括中藥配方顆粒在內的中藥飲片的使用量,促進了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的擴張。
頭部藥企提速布局,也有企業謀求撤退
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國內基層醫療機構為97萬家,占全部醫療衛生機構94.8%,相關公告也已經明確:中藥配方顆粒可以在所有醫療機構使用。此外,隨著統一標準工作和省際聯采加速推進,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被認為擴容在即。多家機構預計,到2030年,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元。
紅日藥業年報顯示,2021年中藥配方顆粒及飲片業務收入42.35億元,同比增長41.60%;華潤三九年報顯示,處方藥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3.50億元,同比增長2.76%,其中,專科和中藥配方顆粒業務實現快速增長;神威藥業年報顯示,2021年,中藥配方顆粒業務銷售收入6.9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5%。
實際上,不少頭部藥企正在提速布局中藥配方顆粒行業。公開數據顯示,最近一年內,吉林敖東、精華制藥、佐力藥業等30多家上市公司明確布局中藥配方顆粒。康躍科技2021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包括中藥配方顆粒在內的中藥飲片營收5.77億元,占公司總營收44.46%。近年來,中藥原料、運輸等成本逐年走高,但市場對中醫藥信任與認可度越來越高,需求也隨之增大,該公司中藥板塊營收仍保持了較高增幅。
有前進者就有撤退者,也有部分中藥企業正在此時謀求轉型。步長制藥2021年半年度報告就曾表示:“目前公司正在轉型,由銷售型公司向科研型公司轉換;由中成藥向生物藥、疫苗、化藥、醫療器械、互聯網醫藥轉換;并逐漸由中國本土化向全球化轉換。”
此前也有數據顯示,中藥配方顆粒、中藥飲片近年加工營收進入下行通道,市場仍待進一步提振。《2021年度中國醫藥市場發展藍皮書》顯示,2020年,中藥飲片(含中藥配方顆粒)加工營收總額1781.9億元,與上年同比下降8.6%;利潤總額125.4億元,與上年同比下降23.2%。
“中藥配方顆粒屬于民間消費基礎好、政策青睞有加的行業,總體來看,市場十分樂觀,但不排除部分藥企尤其是一些中小型藥廠,因自身生產工藝技術、成本管控、市場份額等原因,或無法從中再持續受益。”有行業觀察人士認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