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熬過干旱和臺風 興化垛田龍香芋熟了

發布時間:2022-09-26 11:23:00來源: 新京報

  中秋節過后,江蘇興化垛田上的龍香芋陸續成熟,這種芋頭是興化特有的地方品種。在歷經了臺風,也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未曾有過的干旱,垛子上的豐收還是如約而至。

  作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千百年來的興化先民在河湖之中壘土成垛,造就了別具一格的農耕體系,也讓四面環水的垛田成為現代農業耕作方式無法抵達的地方。在這里,時間仿佛靜止了,舊式而古老的工具們依然在沿用,它們承擔著農業生產中的緊要任務,也成為傳遞祖輩堅韌、勤勞意志的重要介質。

  九月 每一個垛子上都會有豐收的消息

  9月下旬,早上不到6點,天還沒有亮透,江蘇興化垛田街道高家蕩村村民楊懷壽已經醒了。楊懷壽今年75歲,多年養成的生物鐘,讓早起成為習慣。

  一年中絕大多數時間里,楊懷壽和老伴兒的生活總是兩點一線,一頭在村里,另一頭在水上。水多地少,興化先民們圍湖造田,在水網中壘土成垛,造就了我國唯一的“垛田”景觀。水上的垛子形態各異,它們密集地交織在一起,水網遍布每一塊垛田,連接著它們,也間隔著它們。

  船,是垛田農戶們最主要的生產工具之一,家家戶戶的船就停在村子岸邊。楊懷壽家的垛田距離岸邊不算太近,家里用的船是十幾年前從隔壁村莊買下的,日子長了,就像是個任勞任怨的“老伙計”。啟動掛槳機后,船只的行進不再依靠人力,原本半小時的撐船時間,被壓縮至十分鐘左右。

  “興化的垛田有大有小,像我們家,目前有六畝地。最大的一塊垛田有一畝四,最小的只有不到六分地。”垛田土地肥沃,瓜果蔬菜是這里普遍種植的農作物,在楊懷壽的田里,以香蔥和興化本地特產的龍香芋為主。

  除此之外,楊懷壽也種了生姜,“但前幾個月太陽太毒辣,溫度太高,生姜剛生出芽就枯萎了。”過去的一個生產季,長江流域的干旱,以及臺風梅花都為農業生產帶來壓力。8月份,興化的消防人員還曾幫助高家蕩村村民為龍香芋澆水“解渴”,9月梅花臺風來臨,防范和搶排積水也成了農戶們手頭最重要的事。

  豐收來之不易。中秋節過后,垛田上的龍香芋成熟了。楊懷壽載著老伴兒,船只駛過一塊塊垛子,聽到一個個豐收的好消息。

  講究 水上田邊的一招一式得有分寸

  距離高家蕩村約10公里,在垛田街道得勝村,每天早上的五六點,村民們便起身開始勞作。73歲的村民周祝林和老伴兒,有時候起得更早,“偶爾五點鐘就要出發,地里忙一上午,等中午回家吃了飯,下午再借著掃尾,到三四點鐘再回來。”

  與楊懷壽一樣的是,9月下旬起,周祝林也開始為地里成熟的龍香芋忙活起來,一天下來,他和老伴兒兩個人能收兩三百斤的芋頭。這不是個簡單的體力活兒,周祝林說,鐵鍬拿在手里的那一刻,就要開始掌握分寸。芋頭埋在土里,挖芋頭的時候,一個鐵鍬下去,要能輕松撬動芋頭,又不傷及芋頭本身,“要是挖得不好把龍香芋挖破了,那就不好賣了。”

  事實上,垛田上的農活沒有一個不講究技巧。縱然垛田四面環水,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仍然需要農戶幫忙補給。大塊的垛子可以依賴水泵,幾分地的小垛子,靠的就是人工。農戶們站在垛田邊,將水瓢綁在三四米長的竹竿上,雙手起落間,適量的水被水瓢高高揚起,也就均勻地灑落在了作物上。周祝林說,在當地,這就叫做“戽水”,用于戽水的農具,也被稱為“戽水瓢”。

  以龍香芋來說,每天上下午共需澆兩次水。周祝林戽水時,依靠腰部的核心力量帶動雙手一抬一放,動作連貫,一氣呵成,讓力氣活兒也看起來輕巧得很,“但實際上戽水是需要全身協調的,別看只有手在動,但身上的部位其實都有自己的分工,兩條腿上使的勁不比胳膊上使勁少。”

  往復 除了勤勞再無別的選擇

  與糧食作物不同的是,垛田上的芋頭、蔬菜很難做到集中收獲。新鮮程度決定著收成的質量,也關乎農戶的收益。也因此,對于農戶們來說,每一次收獲,都要在下田采收與奔波售賣之間循環往復。

  頭一天采收好二三百斤龍香芋,第二天,楊懷壽五點鐘就要起床出發。年過古稀之后,他的身子骨還算硬朗,帶著頭一天收獲的芋頭,騎上電瓶車,就奔赴到了七八公里外的市場上。楊懷壽到得早,這里的芋頭多靠零售,銷售的高峰時段多集中在上午,來買芋頭的很多都是老主顧,都認準了他。“等芋頭賣完,大概中午之后就回來了,第二天再去收新一撥的芋頭。”

  周祝林這邊,選擇了去附近的批發市場批發售賣,這也意味著對時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天挖回來的芋頭,等到晚上就要去市場賣掉。我一般是夜里十二點鐘到,等凌晨三四點鐘,賣光后就可以回家了。”采收緊張的時候,周祝林也顧不上真正的休息,簡單整頓后,就又帶著老伴兒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到了中午才擁有了可以小憩的片刻。

  這樣奔波辛勞的日子,似乎也總沒有頭。

  龍香芋的豐收只是垛田一年中若干次的收獲之一。在江淮地區溫潤的氣候條件下,地里的蔬菜總是一季接一季成熟,一年當中,每一塊垛子都經歷著不止一次的生產往復,農戶們的辛勞也在每一個生產季里周而復始。

  “除了刮風下雨不下田,其他的日子,我們這里的農戶都要到垛子上去的。”在楊懷壽和周祝林眼里,沒有農作物成熟的日子里,田里也依然少不得澆水、除草、田間管理,垛子上總是天天有活的。

  平原地區,現代化的機械曾解放了無數的生產力,可興化垛田環水,農戶家里的船多數只能裝一兩噸的貨物,讓勞作與絕大多數的農用機械絕緣。這也意味著,所有的勞作,都依靠農戶的雙手來完成,除了勤勞,垛田上的農戶幾乎沒有其他選擇。

  傳承 時間讓日復一日的勞碌成為習慣

  龍香芋的生長周期比較長,埋在地里四個月才堪堪成熟,相比之下,香蔥的種植不僅講究時候,且生長周期很短,只有兩個月,白蘿卜用的時間則更短,四五十天即可成熟。周祝林心里有一本賬,他把每塊地的“檔期”排得明明白白,除了年終歲尾的那段時間,幾乎不給自己空閑。

  周祝林知道農機的好,他說,“有機械,人就會過得舒服一些。”但沒有農機,生活在垛田邊的農戶們,也不主動提及一個“累”字。

  每一個生產季伊始,農戶們要依靠耙子和鐵鍬,翻整土地;作物生長時,除了為作物戽水,農戶們還取用河泥作為肥料滋養農田;收獲時也要在市場、田間和家里,打若干個來回。每一件事都耗費力氣,也消磨精力。楊懷壽和周祝林提及這些,從不說“累”,只說“已經習慣”。

  時間是所有“習慣”的答案。自楊懷壽第一次拿起戽水瓢為龍香芋戽水、自周祝林第一次跟著父輩拿著蒿子踏上木船,時間已經過去了至少60年。

  “通常再過兩個月左右,就不這么忙了。”楊懷壽把自己的“檔期”已經排到了兩個月后,縱然農戶們“全年無休”,可到了年末,天氣涼了,垛子上也不再有一茬又一茬的蔬菜成熟,“到那個時候,就能休息休息,做做家務,我們還能去興化逛逛,也算是個假期。”楊懷壽說,垛田的農戶都是這樣的,若不是到了冬季最冷的時候,垛子上不會有一塊撂荒地,村子里也沒有一個閑人。

  周祝林覺得,這是因為在當地農戶的觀念里,家鄉土地少,也就萬萬不能再有分毫的浪費。

  2013年,垛田傳統農業系統被確定為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4年,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在宏觀意義上說,這套別具一格的垛田農耕體系,保留著古老的農耕方式,是研究當地自然生態環境變遷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珍貴標本。而區別于廣義的文化遺產,祖祖輩輩興化人所傳達給“楊懷壽和周祝林們”的生存智慧,似乎還包括著因地制宜、堅韌勤奮,以及對土地的珍視和敬重。這樣的生存智慧被垛田上的農戶代代傳承,千年未變,也永不過時。

  豐收檔案

  豐收地點:江蘇興化市垛田街道

  豐收年景:經歷了八月份的干旱,九月份的臺風,興化市優質地方特色農產品龍香芋豐收如期而至,今年龍香芋行情不錯,價格幾乎比去年高出一倍

  豐收數據:垛田街道的垛田面積在整個興化市超過一半,這一季,垛田街道龍香芋種植面積為5000畝上下,中秋節后已開始陸續采收

  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99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69天堂人成无码麻豆免费视频| 无码爆乳护士让我爽|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无码乱肉视频免费大全合集|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首页| 少妇无码太爽了不卡视频在线看| 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高清|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 日韩va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一级片无码中文字幕乱伦 | 日韩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蜜桃| 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2019 |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岛国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播放|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