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速醫學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各方“把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普惠民生
中新網上海11月15日電 (記者 陳靜)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加速醫學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惠民是政府、醫院和企業關注的熱點話題。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轉化醫學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衛東15日對記者表示:“臨床專家是所有創新轉化的源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張俊華表示,醫學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是中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高水平醫院應該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的源頭和策源地、成為科技創新的檢驗場、成為科技創新的成果庫。
上海臨床研究中心主任(院長)朱疇文認為:“要形成精密有效的科研轉化系統,就要搭建‘政產學研金服用’生態,即政府政策、產業、學術、研發、金融、服務、應用生態。在學校的統一協調下,希望能夠創造臨床醫生、科學家和工程師等各個團隊相互配合、協同的環境,搭建平臺型的研發中心。”對此,睡眠產業頭部企業瑞思邁中國區總經理劉丁表示:“如今,醫療企業應該積極地和其他行業互聯互通,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疾病領域患者的知曉率、就診率和服務質量。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孔軍認為,“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是衡量創新生態的一個重要標準。據悉,去年,西門子醫療與張江集團合作成立了西門子醫療上海創新中心。“我們也將探索如何與各方合作,加速科研轉化。”孔軍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范先群十分看重平臺和項目。他指出:“未來,我們希望跟企業更好地合作推進成果轉化,推動生物醫藥的發展。”“企業對創新的要求不是越尖端、越先進就一定越好,而看的是實用性。”基石藥業首席執行官楊建新博士直言, 該企業通過早期研發、臨床、制造、商業化來助力轉化。“但企業研發人員有限,我們希望能夠和學校、醫院合作,引進好的產品,用我們專業的團隊快速地推到市場去。”
記者15日獲悉,在以“創新·轉化·均衡·發展”為主題的“2022中國大健康趨勢發展峰會”上,官員、專家、業界代表從不同維度,深度探討如何通過醫學創新、技術轉化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普惠民生。張俊華認為,本次峰會為中國公立醫院和知名企業建立生物醫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面的合作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
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監察專員劉登峰直言,在激勵科研人員成果轉化這方面,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文件,對人才全方位授權,激發人才的創新和活力。“為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華西醫院把轉化所得的80%-90%都獎勵給創新者。”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坦言。
作為創新主體,企業是如何看待全球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的?丹納赫中國集團總裁彭陽表示,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好。“這不是指某一個產品或者某個技術,而是全產業鏈。”彭陽說,“這也是丹納赫全產線布局生命科學、生物醫藥、基因、細胞治療、診斷的原因。”他說,“丹納赫本土化戰略中的本土創新、本土制造和本土商業化已形成高度串聯的飛輪,我們也希望攜手更多本土的創新伙伴,把新技術盡快推向市場。”GE醫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表示:“全球有四個大區,中國是其中唯一一個單個國家區域,展示出全球對中國的重視程度以及繼續投資中國的決心。GE醫療中國將堅持‘全面國產,數字賦能,合作共贏’的戰略方針。”(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