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辦好“公務員微專業” 比簡單冷嘲熱諷更值得探究
對“微專業”的誤解,從一個側面說明,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有著與“就業培訓”完全不一樣的期待
“西南大學開設公務員專業”話題這兩天引發熱議。細看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官網公布的招生簡章,這是其面向該校大二以上各專業在校生開辦的一個“微專業”,全稱為“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學生自愿報取名選學。
所謂“微專業”,就是指學校自主設立的一些小而靈活的專業,大學生在學習原專業的基礎上,再學習一個由5~10門核心課程、20個學分左右的課程模塊組合而成的專業課程體系。西南大學這次因開辦“微專業”沖上熱搜,主要是這個專業名稱與當下“考公”這一熱門話題產生了聯系。
應該說,創辦微專業,是高校貫徹和實施新時代高等教育育人質量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塑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重要探索,既有利于克服高校傳統上專業設置比較細,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連接不緊密的弊端,也有利于滿足學生發展個人興趣、學習學科前沿知識、了解新興產業態勢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比較受歡迎的微專業,比如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等,都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
那么,根據這樣的開辦宗旨與教育理念,西南大學“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沖上熱搜,似乎也并不出人意料之外。因為其專業課程設置,比如申論概論、公文寫作、公務交流與表達規范(公務禮儀)、公職人員情感管理與心理健康維護、行政能力測試基礎等直接服務于公務員考試的課程,占了整個課程體系的多半,很難不讓人把這個“微專業”與“考公培訓”相掛鉤。
翻閱網友在這條新聞下面的評論,發現既有批評性意見又有肯定性意見。有網友調侃以后大學只設4個專業:考研、考公、留學、躺平,這很大程度上是對“微專業”的誤解。不過,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有著與“就業培訓”完全不一樣的期待。一直有聲音認為,高校培養的一些專業人才與社會需求相脫節。但這也絕不意味著要把高校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向各種培訓機構看齊。
公務員負責統籌管理經濟社會秩序和國家公共資源,維護國家法律規定,貫徹執行相關義務,他們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高校為各級政府系統提供人才支持,也是其重要的社會責任。高校為政府系統培養合格的后備人才,理應在通識教育與系統的專業教育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各自專業中學有所成,而不只是引導學生把過多的時間用在公務員應試技巧的訓練上。
微專業作為大學里的一種學習方式,并無特別的導向,只是學校對部分學生需求的一種回應。對待一種新生事物有不同意見,說明大家對此尚有期待,可以讓其在發展過程中去修正和完善。如何辦好“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這個微專業,比簡單地冷嘲熱諷、一棍子打死更值得探究。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