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特區” 同濟大學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
中新網上海6月6日電 (黃艾嬌 許婧)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6日揭牌成立。學院將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瞄準關鍵核心技術,依托學科交叉、產教深度融合和國際合作,有組織地推進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支撐。
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面臨支撐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突破的國家需求,多學科、多領域融合加速演進的產業需求、知識傳播社會化與智能賦能的培養需求等重大轉變,傳統基于學科的育人模式、依托院系的管理機制和同質學術的培養標準已面臨挑戰。
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將依托同濟優勢學科、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堅持“四個面向”,聚焦國家和產業急需的重點領域,以人民城市,先進制造,深地、深海、深空拓展和生命健康等為重點,突出智慧賦能和可持續發展,與企業構建“四共”(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四通”(校企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機制,扎實推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校地融合和國際融通,共同打造“校-產-城”協同共生的新生態。
卓越工程師學院將打破學科邊界、開放校園圍墻、協同企業資源,實現“四個轉變”:在選拔方式上,由學科專業知識為主向創新潛力和能力為主轉變;在培養模式上,由單一學科專業制磚模式向多學科交叉、目標導向的個性培養模式轉變;在責任主體上,由高校導師獨立指導向高校+企業雙師聯合指導轉變;在評價標準上,由學術論文為核心向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成效為核心轉變。
當天,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敬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孫真榮,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鄭慶華,共同為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揭牌。來自福建省,安徽省合肥市,江蘇省蘇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興市,上海楊浦區、虹口區、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以及25家理事單位的代表出席揭牌儀式。
孫真榮在致辭中表示,在百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同濟大學繼承和發揚工程教育的優良傳統,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拓展工程教育服務社會的形式和領域,為上海城市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希望同濟大學肩負起培養適應、支撐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人才的時代重任,推動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努力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方守恩在致辭中表示,同濟大學持續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發揮傳統工科優勢和特色積極探索,培養了一大批卓越工程人才,為國家重大建設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同濟大學希望攜手各方打造人才培養特區,努力形成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格局,更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鄭慶華作了題為《共識·共創·共贏,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共建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報告。他表示,卓越工程師是影響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變量,面向時代急需、國家急需、企業急用,同濟大學將高標準推進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驗區,圍繞創辦政產學研用金協同的卓越工程師學院、人工智能賦能學科新方向、開創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建立從立項到成果轉化的新生態等四大任務有組織開展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著力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緊密銜接、深度融合,打造政-校-企合作共贏新生態。
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敬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顧金山,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翔,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孟芊,浙江省嘉興市委副書記、市長李軍作為企業和地方政府領導先后作交流發言,表示愿意與同濟大學進一步深化更多領域、更深層次合作,共同建好用好卓越工程師學院,聯合培養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打造校企、校地合作新典范,為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當天,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首屆理事會成立,由重點企業、政府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等25家單位共同組成。方守恩、鄭慶華向25家理事單位頒發聘書。(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