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看浙江鄉村發展格局:組團發展 輻射帶動
中新網湖州7月23日電(謝盼盼 張曉雨 樊俏瀅 朱慈盈)大學生眼里的浙江未來鄉村是何種模樣?在浙江,有這樣一批大學生,通過走訪各大鄉鎮,一窺浙江發展脈絡。
時代在飛速變革,浙江省“千萬工程”正火熱實施中,浙江湖州應時而變,高舉鄉村振興旗幟,率先提出了“組團式未來鄉村”的建設藍圖,找到了發展鄉村的突破口。
7月,蟬鳴漸深,樹木蓊郁,湖州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探尋組團式未來鄉村建設的湖州樣本”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湖州余村“兩山”示范區、“濱湖六村”片區、“苕溪漁隱”片區等三個樣板片區,用心感受當地的文化、求真調研各村發展情況、分析討論調研中的問題、探尋出鄉村組團發展新模式。
在半個月的實地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成員通過實地調研深入鄉村,了解了鄉村振興實施的真實情況。
實踐團成員總結出浙江不同的組團式鄉村發展運行模式,發現在眾多樣板片區中,有強村帶弱村,有錯位發展型,有優勢互補型。
如湖州安吉余村是“先富帶后富、強村帶弱村”的成功典范,先發展片區中的核心區,再通過核心區的輻射帶動效應,使整個片區的經濟騰飛。
“安吉如今畫出了3個發展圈層,設定‘小余村’為鄉村現代化樣板建設區、余村(山川)浙江省級旅游度假區為大余村核心建設區、天山上(天荒坪鎮、山川鄉、上墅鄉)為大余村延展區。”天荒坪鎮相關負責人與實踐團成員分享了安吉余村近年來的發展現狀。
余村作為核心發展區,懂得摒棄單打獨斗,打破一畝三分田的限制,謀求區域內的統籌規劃,推進共同富裕,聯合附近相對落后的村落實現了覆蓋“一鎮兩鄉”的抱團式發展。
余村村主任兼黨支部副書記俞小平向實踐團成員擘畫未來藍圖:“起初余村聯合其他四村共同出資建立的五子聯興實業有限公司,強村公司的規模已經從5村發展到了11村,各村一起朝著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斷前進,我們要讓西南邊的這塊天然的綠色屏障‘生金生銀,淌金流銀’!”
沿著太湖綠道一路北上,一個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串珠成鏈,它們便是由義皋、伍浦、廟兜、楊溇、許溇、幻溇六個村抱團構筑的“濱湖六村”。
千百年來,“濱湖六村”以傳統農業為生,漁業為輔,隨著太湖“十年禁漁”政策的頒布,村莊開始謀劃轉型之路,而各村的支柱產業大相徑庭,有的發展枇杷種植業,有的發展文化旅游業……
“在差異化經營下,同質化競爭的難題迎刃而解。”濱湖六村宣傳辦相關負責人說。
村傍太湖合港流,六村各有特色,“一村一品”錯位發展,政府擔任將各個珍珠串聯成線的功能,一條連接六村的太湖綠道已建設完畢,六村在組團式未來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下,各村的產業經濟得到持續發展,各放異彩。
東鄰龍頭山,南瀕和孚漾,西依龍溪港,湖山相映,小橋流水,白墻黛瓦,這個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苕溪漁隱”片區,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也經歷了從單打獨斗、相互制約到抱團發展、互補共建的發展歷程。
“單打獨斗是沒有用的,通過優勢互補,我們才能獲得長足發展。”和孚鎮新荻村黨總支副書記張勝杰說。
實踐團成員在走訪中發現,“苕溪漁隱”片區中的荻港村、新荻村、陳塔村地理位置毗鄰,在組團式未來鄉村政策的帶領下,荻港村依托其資金、資源優勢,為兩村提供文旅方面的支持,開發三村集合式旅游連票模式,而另外兩村為荻港村補充勞動力資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當然,在“組團式”發展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濱湖六村辦事處主任陳華表示:“濱湖六村的織里和高新兩個片區存在著一定程度上行政區劃的‘藩籬’,片區辦事處和每個村莊也都在積極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努力打破阻礙共同發展的壁壘。”
“作為青年大學生,我深知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在實踐中真切感受祖國的發展、鄉村的振興,接下來我們希望把湖州鄉村建設經驗帶回自己的家鄉,讓好經驗與好做法發揮更大能量,共同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的負責人張曉雨表示。
本次暑期社會實踐中,青年學生通過實地調研深入鄉村,了解了鄉村振興實施的真實情況,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