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才是患者的最佳“看病搭子”
臨時家人、看病搭子、租來的朋友……目前,陪診行業被貼了不少標簽。據《財經》雜志報道,2016年左右已誕生過一批陪診公司,拿過融資,然后悉數倒閉,做的事與當前陪診業務沒有本質區別。目前,沒有針對陪診員的國家級資格認證,能提供陪診的公司也是五花八門。
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孕婦、年幼的孩子等,看病都得有人陪。患者新確診較重疾病、做大型或風險較高的檢查治療、疼痛等癥狀難以忍受、診療需做艱難選擇時,除了需要陪伴和幫助,還需情感支持、心理撫慰。家人沒時間陪診,購買服務就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從趨勢上看,老齡化、少子化、獨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異地看病等因素,無不加大了陪診服務的社會需求。
服務價格怎么確定、質量如何評估和監督、雙方的權責邊界在哪、糾紛怎么調解和處置等,都得制定細致的規則。患者的隱私如何保護、怎么防范“醫托”或“號販子”混進陪診員隊伍當中,這些問題關系到患者的安全與利益,更加馬虎不得。做好這些工作的前提,是將陪診員納入法定職業目錄,做到名正言順。
但是,僅注重規范陪診管理、滿足陪診需求,也未必能夠解決問題。倘若社會化的陪診服務供需兩旺,醫院的服務就難言周到全面。且陪診服務越優質全面,醫院越容易產生依賴心理,不排除有醫院因此放松提升相關服務質量的努力。比如有陪診員隨時帶領患者看病,門診導醫崗位就可以減少,自助機掛號和繳費設備不好用,陪診員正好有用武之地,何必急著改進。提高看病便捷性的改革舉措正在穩步推進,醫療系統能夠辦好的事,就不應拋給社會。
細分陪診需求產生的原因還會發現,醫療服務人性化不足、便捷程度不高等,會明顯推高陪診需求。目前很多醫院的科室越分越細,布局也不盡合理,就醫流程仍比較繁瑣,患者跑錯路、進錯門是常事。自助設備和軟件操作也很復雜,不僅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有時年輕人也頗感為難。診療環境不友好,很多患者只好找幫手。把這部分陪診需求降下來,剩下的只是剛需,解決問題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嚴格控制需求的源頭,通過優質的診療服務和全過程協助,讓多數患者不必陪診也能順利完成診療,才是正確的應對之策。從這個意義上講,醫務人員是患者的最佳“看病搭子”,而最好的“陪診”,其實是不必額外陪診,而是優化診療流程、科學布局科室,大幅減少患者的跑腿和排隊次數,讓線上線下每項操作變得更加容易,整個看病過程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
構建老年友好型醫院、將“以患者為中心”細化到每個診療環節、探索醫療護理員和醫療社工服務模式、推動居家養老和家庭醫生服務制度更加規范等,這些舉措若能得到徹底落實,陪診服務對于多數患者就顯得不再緊要。醫療服務“挑大梁”,社會化陪診服務作為補充,就能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讓陪診不再成為困擾家庭的普遍難題。
羅志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