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工業布局規劃出臺:首劃“三區一線” 保障制造業底線空間
經市政府批復同意,《天津市工業布局規劃(2022—2035年)》日前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正式發布。該規劃歷時4年編制完成,借鑒了深圳、上海、蘇州等城市在產業發展、工業用地集中控制線劃定等方面的經驗做法,是在深入全市12個區調研座談、走訪重點企業、掌握“第一手”資料基礎上出臺的。
科學論證 目標明確
“該規劃是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會同市規劃資源局,為貫徹落實制造業立市戰略,認真謀劃新興產業布局,研究完善優勢產業布局,著力調整傳統產業布局而起草編制的,編制過程中開門問策,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通過專家評審、環評審查、合法性審核、公平競爭審查等程序,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同時與全市國土空間戰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充分銜接,規劃核心內容同步納入了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規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該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工業用地產出效率達到40億元/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到2035年,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基本穩定,工業用地產出效率達到60億元/平方公里,全市工業用地規模占全市城鄉建設用地比例約為23%,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該規劃提出,要構建開放協同的市域產業空間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產業集聚、資源節約、產城融合、區域協同的原則,形成“兩帶集聚、雙城優化、智谷升級、組團聯動”的產業空間結構。
該負責人介紹,兩帶集聚是指依托京津高新技術產業帶和臨海先進制造產業帶,加快產業集聚發展;雙城優化則依托津城和濱城,鼓勵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高端產業,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智谷升級即依托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推進產業升級,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主導產業以及相關生產性服務業,建設“天津智谷”;組團聯動是指外圍各區以天津未來科技城、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寶坻經濟開發區、薊州區經濟開發區等各類開發區為載體,形成多個產業組團等。
該規劃與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銜接,按照濱海新區各開發區、其他各區不超過4個主導產業的原則,確定各區、各開發區發展方向,引導各區、各開發區聚焦主導產業,精準招商引資,優化產業布局。
分類管控全市工業用地
該規劃首次劃定三類管控分區及工業集中發展控制線“三區一線”,這是基于何種考慮?該負責人稱,這是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要求而做出的,在全市范圍內劃定重點發展區、優化提升區和減量調整區三類政策管控分區,對全市工業用地進行分類管控。
他解釋稱,重點發展區是保障工業長遠發展的工業用地管控區域。原則上,嚴格保護重點發展區內工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主要向重點發展區內投放,新建重大工業項目優先在重點發展區(不含都市產業園區)內布局。
優化提升區是為穩定城市一定時期內工業用地總規模、逐步引導轉型的工業用地過渡區域。重點鼓勵現有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提升,著力提高產品附加值,降低對環境影響,逐步關停“三高一低”企業。
減量調整區逐步引導現狀企業搬遷騰退,優先騰退二級水源保護區、生態廊道等生態空間內的工業用地。原則上,減量調整區內不允許工業企業新建擴建。
工業集中發展控制線又是如何劃定的?“為提高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障工業用地規模,在重點發展區(不含都市產業園區)和優化提升區內劃定工業集中發展控制線,以工業為主導功能,作為需要控制和保護的區域范圍。除因國家和天津市重大項目建設等原因,確需降低工業用地比例和調整用地性質以外,原則上,工業集中發展控制線內面積不低于園區管理范圍的70%;同時,工業集中發展控制線內,除其他商務用地外的產業用地面積應不低于可開發建設用地面積的70%,原則上不得隨意調整控制線內工業用地性質。”他說。(記者 吳巧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