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亟待權威專業指導
6月28日起,河北省本科提前批、本科批、對口本科批開始集中填報志愿。作為邁進大學的最后一“關”,選擇哪所學校、報考哪個專業,成為考生和家長要面對的“頭等大事”。
在“新高考”模式下,考生如何填報志愿?有哪些糾結與困惑?需要什么志愿填報支持?對此,記者進行了走訪。
報志愿,考生、家長難統一
邯鄲的張占偉是去年的高考生,目前就讀于安徽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這是他96個志愿中的第九個志愿。“我爸想讓我學醫,但是我不喜歡。”張占偉說,“雖然父親性格比較強勢,但在志愿填報上,最終還是聽取了我的意見,我比較喜歡建筑相關的專業,就選擇了土木。”
在填報志愿上,家長與孩子的分歧點有哪些?
衡水考生李小君感覺,父母更保守、更現實。
在等待出分的過程中,李小君和家人就志愿選擇進行了研究,分歧明顯。“父母更看重專業,建議我選適合就業的,但我更想搏一個好大學。另外就是學校的所在地,家里人希望我畢業后在京津冀工作,覺得上學在這仨地兒就好,但我想去南京、杭州等地。”
盡管想法不太一致,高考成績一出,李小君的意見就占據了主導地位,630多分的成績明顯高于預期,喜上眉梢的父母當即表示,報志愿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意見。
“基于我的觀察,很多前來咨詢的家庭都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甚至有的只有父母來,這說明家長在志愿填報過程中過度參與了。”一高校招生負責人介紹,有包辦孩子志愿填報傾向的父母,通常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能力進行選擇,但很多家長也只是基于自己的認知來替孩子做主。
“很多家長對大學是缺乏了解的,他們按照自己的社會經驗和認知來替孩子選擇。‘飯碗’和穩定往往是家長們首要考量的內容,他們往往認為孩子讀書就是為了找工作、養活自己,基于這樣的出發點來選擇志愿,沒有立足于讓孩子成為一個接受良好教育、有豐富內涵的人。”河北工業大學教師屠瓊芳認為,在志愿填報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要參與進來,還要積極地主導自己的人生選擇,為今后學習增添動力。
期待權威部門提供志愿填報輔導服務
去年在填報志愿的過程中,張占偉上網搜集了很多信息,也通過高校官網了解了專業信息,但是直到填報完志愿,還是沒能把搜集到的信息全部“消化”掉。
“今年是換了一批人焦慮。”李小君說,雖然拿到了填報志愿的主動權,但她不太了解院校專業,信息混雜,無法辨別哪些對自己有用。“現在網絡上的報考信息很多,但在專業選擇上,我還有許多困擾,自我定位還不夠清晰。”李小君糾結的是,對專業沒有明確的目標,不清楚該選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
與李小君情況相似的考生不在少數。石家莊英語專業畢業的周女士最近正在幫外甥參謀志愿,她發現有很多專業名稱相近,但學習的內容有挺大差異,需要仔細辨別,比如金融學和金融工程,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等。周女士覺得自己只是對英語專業有所了解,隔行如隔山,其他專業的情況她也不是特別清楚。“不了解專業的前景、就業情況以及專業的含義和學習內容,不懂院校的招生政策……”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周女士發現,在高校學習、生活6年后,面對高考志愿,自己依然有很多困惑。
周女士認為,志愿填報方面,權威部門應進行信息發布渠道和內容的整合,包括院校和專業的介紹分析,中學與大學之間的對接,專業意識、職業規劃的培養,興趣特長分析等。
隨著“新高考”模式的落地,在志愿填報上也有較大變化。
一些考生及家長表示,不知道怎樣做出最優的填報方案,亟需獲得科學專業的填報技巧指導,以及對高招政策的分析解讀。
與此同時,市面上出現了很多志愿填報服務機構,收費不菲,但服務是否專業、能否真正幫助到考生,也讓很多考生和家長感到疑惑。
“機構的人會問喜好和興趣,然后選定范圍、推薦學校,分析自己的分數怎么選專業和學校更合理。”一位過來人介紹,機構把不浪費分數看得很重,這點與考生、家長不謀而合,但是真正到了大學才發現,學得投入、生活暢快更加重要。
“志愿填報工作具備一定的專業性,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比如高校分層、開設的專業、專業的內涵和畢業出路等。”針對市面上的志愿填報機構,屠瓊芳分析,有的機構掌握了志愿填報的相關知識,可以為考生提供幫助,但更多的機構對志愿填報一知半解,如果由他們來指導填報志愿,效果并不見得比自己直接填報好。(記者馬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