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獲批實施 老地名盡量保留
人民網北京7月13日電(李博)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聯合通州區政府組織編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2016年—2035年)》近日獲北京市政府批準實施,為高品質建設城市副中心提供重要支撐。
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地名規劃體系,并適度留白。該規劃對片區、主要道路、橋梁、公園綠地和個別居住區名稱進行命名。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了12個組團,構成12個地名片區,分別設計了名稱。命名道路217條,包括城市干道名稱33個,街區道路名稱184個;命名橋梁、隧道名稱110個,其中跨河橋梁名稱108個,隧道名稱2個;命名公園綠地21個,命名居住區4個。另有部分級別較低的街區和留白區道路未納入此次規劃命名范圍,以便給未來發展留下余地。
梳理分析地名資源,賡續傳統地名文化遺產。地名資源包括區域發展特征和地名資源特征。區域發展特征是地域特色的最佳概括,包括地理區位、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內容。北京城市副中心區域特色主要體現為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文化產業發達、宜居城市初具規模等。地名總體特征可概括為春城、水城、古城、漕運、宜居宜業五方面特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包括地名文化遺產資源分析、保護原則、地名文化遺產資源評價和保護名錄等內容。
體現歷史文化,展現時代風貌。通州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老地名是體現北京城市副中心歷史文化的窗口,應盡量保留。對于文旅區等組團,原有村莊名稱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下來,如“曹園北街”“上碼頭路”等。隨著副中心快速發展,很多新路建設及舊路改造,創意命名和保留老地名之間難以取舍。該規劃在保護歷史文化、尊重當地習慣的基礎上,創意命名,以體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通州文化特色。如“潞河灣路”“通濟路”等;尊重當地群眾使用習慣,在建成區盡量保持地名相對穩定,僅對一些現狀地名不規范的進行更名。同時在命名過程中盡量避開生僻字,做到好找好記,方便傳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