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天上來——常德石門縣眾志成城引水抗旱
8月24日凌晨5點,曦光微亮,位于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鄉朱家峪至馬沖埡段的崎嶇山路上卻人頭攢動。來自鄉、村兩級一百余名黨員干部和群眾自帶工具在此聚集,準備將挖渠引水剩余工程一舉干完。
5小時后,一股跨越兩公里高山的“及時水”被引至朱家峪蓄水池,隨著一聲悠長似山歌的“出水了!”傳遍群山之間,老百姓的心瞬間被滋潤,朱家峪片區150戶447名群眾的基本生活生產用水得到保障。
地處武陵山片區的石門縣,群山疊翠、平崗交錯。受制于特殊的地理條件,該縣境內水資源分布失衡,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連年水旱交災,民間諺語“石門全是坡,下雨就成河,天干無水響,真是莫奈何”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今年7月28日以來,石門縣絕大部分地區沒有發生有效降雨過程,累計降雨量僅11.7毫米,較歷史同期均值154.5毫米偏少92.37%。加上連日晴熱高溫天氣持續,水量蒸發顯著增加,導致全縣旱情急劇蔓延,抗旱形勢十分嚴峻。對此,石門縣迅速開展“三送”(送物資、送資金、送關懷)活動,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齊心協力全力抗旱救災。
芭棟村黨支部書記唐海波介紹,該村朱家峪和芭棟片兩個集中供水點屬于石門縣已建861處農村集中用水工程中的兩處,原本無任何飲水問題,但8月份供水點水源枯竭后,群眾生活用水供給面臨困難。為緩解用水壓力,在鄉政府指導下,芭棟村按照“支村兩委帶頭、村組積極組織、群眾主動參與”的原則,成立了抗旱惠民志愿服務隊伍,并最終在海拔570米的馬沖埡發現一泓山泉。
水源離最近的朱家峪集中供水點距離長達2公里,落差近百米,引水工程成本高,施工難度大,唐海波說:“高山道路崎嶇,車輛難行,設備難上,我們的干部群眾就徒手爬山鋪設水管,靠雙腳丈量溝渠,歷經60個小時,硬生生用雙手將‘一江春水天上來’變成現實。”
位于石門縣城另一端的夾山鎮,是全縣產糧大鎮,該鎮充分發揮黨組織和自治組織聯動包片區,黨員和屋場員聯動包農戶的“兩聯兩包”工作機制,全體黨員干部下沉村組、屋場,直抵旱情一線。該鎮雙龍社區利用灌溉設備引水300多米,帶領黨員與受旱最為嚴重的錢家灣村民連續奮戰一周,緩解200多畝農田受旱情況;栗山村組織對12公里長的渡槽進行雜草清理、疏通,成功引水覆蓋農田7000余畝;馬塔橋村組織80多人的抗旱志愿服務隊,歷經6天疏通5公里溝渠……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24日,石門縣通過各類應急水源工程,引調提水,額外補充水源2000多萬立方米,增加安飲保障人口1.2萬人、灌溉保障面積6.5萬畝;累計組織抗旱設備1600多套,檢修抗旱機具2500臺,組織抗旱資金1000多萬元,抗旱面積達40多萬畝,有效降低了旱情損失。(唐鵬程 鐘克宏 劉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