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中國飯碗”新擔當
核心提示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指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到補短板上來,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牧業產業化、品牌化,并同發展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增加農牧民收入。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切實履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
四季輪回,歲稔年豐。
在祖國正北方的內蒙古,春耕喚醒沉睡的土地,夏季的大地生機勃勃,秧苗挺起茁壯的腰身,農人的忙碌之中,孕育著新的豐收希望。
這里是“糧倉”:糧食總產量從2012年的505億斤,增至2022年的780.1億斤。每年400億斤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
這里是“肉庫”:肉類總產量從2012年的246萬噸,增至2022年的278萬噸,羊肉、牛肉產量全國第一。
這里是“奶罐”:2022年,奶產量位居全國第一,達到734萬噸,是全國唯一一個突破700萬噸的省份。
這里是“絨都”:2021年羊絨產量達到6110噸,約占全國產量的二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一。
“升”動的數字,是內蒙古全力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生動注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2次到內蒙古考察,連續5年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每次都提到農牧業農村牧區發展,冷暖牽掛,念茲在茲。
殷殷囑托激蕩在北疆大地,親切關懷凝聚起奮勇向前的磅礴偉力。全區各族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內蒙古確定的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保持戰略定力、答好時代命題,扛起“中國飯碗”新擔當。
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積累量”轉向“提升質”,以強烈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書寫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日照充分、雨熱同季,“黃金奶源帶”“葡萄酒黃金帶”“馬鈴薯種薯黃金帶”“肉羊產業帶”“玉米黃金帶”排布在廣袤大地上……發展現代農牧業,內蒙古優勢獨具。
作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內蒙古緊扣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立足優勢謀定、牢記囑托前行,全力做好“地、水、種”和“糧、肉、奶”的文章,推動糧食單產再提高、牲畜養殖再增效,不斷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增加產量,努力把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得量大質優。
運用物聯網技術,輕點鼠標就能種田;綠樹掩映、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牧場、生態園區蓬勃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牧業綠色發展進行曲正在奏響。
內蒙古在觀大勢、定方向、利長遠中把握自身定位,聚焦聚力結構調整、優勢轉化、提質增效,推動農牧業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內涵型轉變。
——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挖掘草原、森林、荒地和戈壁、沙漠潛力,把豐富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好。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盤活閑置宅基地,努力創造更多財富。
——堅持開源增水和節約用水同時發力,加快解決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不高等問題。大力推進種業振興,把設施農業搞上去,把舍飼圈養搞起來,推動糧、肉、奶大增產。
——在經營上下功夫,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加強品牌打造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國有農牧場的競爭力和帶動力。
穩住“基本盤”、守好“壓艙石”。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積累量”轉向“提升質”,內蒙古以強烈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書寫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錨定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內蒙古以更大力度和更實舉措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
5月24日,《中國·內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2022)》在內蒙古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上發布。
一組組數據讓人興奮不已:2021年,中國·內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指數達125.85點,較上年上漲4.77%。2022年,內蒙古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達到780.1億斤,增幅1.6%,總產量居全國第六位,實現“十九連豐”。
該指數以內蒙古糧食為主要研究對象,從糧食生產、倉儲物流、產業競爭力、糧食購銷、綜合保障五個維度鑄造了一把“數字標尺”,刻畫內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水平。
“指數化”數據,是內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的佐證,也是內蒙古扛起“中國飯碗”新擔當的最好證明。
沿著內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的腳步,可以清晰看到內蒙古調結構、優布局、強企業、延鏈條的一個個堅實腳印。
種業振興全面推進。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從2017年的3個發展到2022年的9個,培育的國家級核心育種場數量由2017年的5家發展到2022的15家,累計建成5家種公牛站,8家種業企業被列入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居全國第7位。全區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能力穩居全國第一,大豆制種面積、玉米制種面積保持在全國第3位和第5位。
科技創新和裝備能力不斷提高。農機總動力從2017年的3484萬千瓦提高到2022年的4430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2017年的83.5%提高到2022年的87%。農牧業科技貢獻率從2017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1%,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從2017年的73.7%提高到2022年的86.6%。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始終穩定在98%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4年保持負增長,地膜、秸稈回收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錨定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內蒙古以更大力度和更實舉措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
踐行新發展理念,做優轉型發展關鍵增量,瞄準穩與進,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新征程上的內蒙古活力更加充沛
機聲隆隆、馬達轟鳴,播種、施肥、壓苗……春播之際,在呼倫貝爾農墾蘇沁農牧場公司的廣袤農田里,自動導航駕駛系統漸漸代替了人工,干凈利落地完成了春耕作業。
“只要提前設置行進路線、行駛速度、播種行寬和作業量,機車即可自主作業,整個過程不需要人工干預。而且這種安裝了自動導航駕駛系統的播種機播種精確度高,行精準度誤差不超過2.5厘米,不會出現重復種、漏種現象,既節省種子,又保障了播種質量。”播種機駕駛員介紹說。
農田里的“科技范兒”不止這一處。走進蘇沁農牧場公司信息室,技術人員正在忙著分析智慧農業信息平臺匯總的各種數據。
“過去種地靠經驗,現在種地看數據。”該公司信息農業推廣技術員王宏偉深有感觸地說,“這塊大屏幕雖然不起眼,但有著大作用。你看,我們可以隨時采集地塊的土壤墑情、作物的生長情況、作業機車的運行軌跡等,田間數據在此匯總儲存,為技術人員精準施肥、依墑灌溉等提供了數字化依據,不僅省時省力省心,而且精準高效高能。”
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只是內蒙古農牧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放眼全區,農牧業生產在悄然改變:從家庭智慧農牧場的推廣到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從探索規模經營機制到擴大農牧業社會化服務,內蒙古農牧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管理方式正發生著深刻變革。
變,是為了應變。細品這些變化,寫滿了對農牧業強、農村牧區美、農牧民富的新期待。
一粒種子暗藏增收“基因”……
一根秸稈能夠變廢為寶……
一杯牛奶正在享譽全球……
踐行新發展理念,做優轉型發展關鍵增量,瞄準穩與進,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新征程上的內蒙古活力更加充沛。(記者 韓雪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