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河曲篇①丨培育沿黃特色產業 蹚出鄉村振興新路
盛夏時節,驅車駛入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遠遠望去,黃河岸邊梯田綠意蔥蘢、阡陌縱橫,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黃河九曲,河曲一曲。”作為山西省19個、忻州市3個沿黃縣份之一,過去的河曲,地瘠田薄,十年九旱,曾有“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說法,一度被定為“國家級貧困縣”。
建設現代馬鈴薯種業雙創示范園,建設海紅果、紅蔥和富硒雜糧“三大種植基地”,打造千畝高效設施農業……近年來,河曲縣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地理優勢,以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為引領,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能人引領,提升致富帶富能力
站在土溝鄉榆嶺窊村對面的山嶺上俯瞰,黃土高原茫茫群山之中,梯田層層疊疊像波浪涌動,一排排大棚齊齊整整格外醒目,在陽光照耀下煜煜生輝。
上午9時,走進依山勢而建的日光暖棚里,暖氣、滴灌等現代化設施齊全,有機西瓜、西紅柿、葡萄等蔬果長勢正旺。55歲的余明英半蹲著身體給西紅柿打葉,“掐掉多余的葉子,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西紅柿產量。”
曾經的榆嶺窊是當地有名的窮村。據余明英回憶,1987年她嫁到這個山村時,“住的是兩間破窯洞,種著20多畝坡地,吃個水每天還要去幾里外的山下挑……”
如今的好日子,余明英過去做夢也不敢想,“我們兩口子現在一年能掙10萬元,總算給兒子娶上媳婦嘍,多虧了我們的‘能人’張書記!”
余明英口中的張書記,是榆嶺窊村黨支部書記張福田。2008年,外出創業有成的張福田回村當上黨支部書記,為村里修路、打井、蓋房、造地。2017年,他帶領村里成立了豐禾農場,將發展有機農業定位為村莊的出路。那年,余明英和丈夫來到農場上班,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在張福田的帶領下,榆嶺窊村發展高端生態有機果蔬產業、海紅果種植示范基地、有機蛋雞養殖等項目,成為遠近聞名的果蔬基地。如今,常住人口64戶109人的小村莊,建起48套別墅。
“我們共建了69座大棚,實行會員制銷售模式,與北京900多個家庭簽約,訂單費每個家庭3萬元一年,農場每周為他們配送一次新鮮果蔬、雜糧等,冷鏈直達,年利潤超1500萬元。”榆嶺窊村豐禾農場總經理王磊介紹。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在四面環山的榆嶺窊村,一座三層小樓的“專家公寓”顯得特別打眼。這里住著豐禾農場從各地聘請來的10多位農業專家,以及20多位畢業于省內外各大農業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等。
“通過引進專家資源,村里的大棚種植蔬菜水果解決了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通過技術人員對育苗栽種、水肥管理、溫度控制等各個環節的嚴格把控,保證了果蔬生產品質。”王磊說。
據統計,去年,榆嶺窊村集體收入達到114.6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9.6萬元,較2008年增長了30倍。此外,榆嶺窊還帶領周邊村子發展訂單農業、實施項目養殖、建設有機肥廠等,成為致富領頭羊。
在河曲縣,像張福田這樣回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的“能人”還有很多。
近年來,河曲縣實施“能人助力壯大村集體經濟”行動,通過發揮民營企業家、致富帶頭人、土專家等各類“能人”實力強、門路廣、有情懷、市場經驗豐富的優勢特點,帶動村企聯合、村村抱團,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發展,激發了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數據顯示,目前河曲縣共有“能人”102人,其中縣級層面7人,鄉鎮層面6人,村級層面89人。2022年,全縣“能人”共輻射帶動143個村集體增收1300余萬元,幫助1402戶脫貧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河曲縣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3億元,比2021年翻了一番。
校地合作,做好特色產業文章
“我們的小米經過檢測,含硒量每公斤高于150微克,超過了國家標準。”在位于河曲縣農業產業園區的山西蓮芯硒美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董事長尤金蓮指著生產線上正在打包的富硒小米介紹道。
山西蓮芯硒美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河曲縣一家農業龍頭企業。依托河曲縣高山半山區地廣人稀、光照充足、空氣清新的地域優勢,該公司帶領高山半山區農戶大面積種植富硒農作物,為社會提供健康、安全、原生態的富硒農產品。
河曲這片貧硒土地上如何種出富硒“科技糧”,在尤金蓮看來,這是校地合作結出的碩果。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尤金蓮了解到有機硒新科技,并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擁有129項專利的中國科技大學尹學斌博士,了解到有機硒營養強化技術,于是她將全部積蓄投入并注冊了山西蓮心硒美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創立了“蓮宇康”品牌。
“我們依托中國科技大學的技術支持,通過在土地上施用專用富硒肥,并禁用除草劑、農藥等,收獲了健康、原生態的雜糧產品。此外,為了加強田間管理,保證產出的雜糧硒含量能夠達到標準,還專門邀請中國科技大學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尤金蓮解釋道。
經過十年的發展,“蓮宇康”富硒雜糧品牌已成為河曲縣一張亮麗名片。“中國小康科技成果獎、山西好糧油、第四屆博覽會金獎、第三屆國際硒學大會指定產品、第一屆全國糧油品鑒大會第一名……”說起品牌所獲榮譽,尤金蓮一臉自豪。
富硒小米、富硒藜麥、黑豆、綠豆等各種雜糧,紅蕓豆銀耳粥、藜麥蔬菜粥、凍干小米南瓜粥、凍干小米羊肉粥、火龍果水果粥等深加工食品……在該公司產品展廳,各類包裝精美的食品琳瑯滿目,定價卻十分親民。“等包裝好了,我們就推向市場,滿足消費者從溫飽型到營養型、功能性需求的轉變。”尤金蓮說。
近年來,河曲縣委、縣政府將富硒農業項目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以“公司+農戶”村集體的方式,在土溝鄉、前川鄉等鄉鎮開展土地流轉,建設富硒雜糧標準基地,免費發放種子、地膜、肥料等,引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種植。
如今,河曲縣富硒雜糧種植基地總面積已達到46000萬余畝,還輻射至鄉鄰10個縣,每年可在河曲縣收購加工各類富硒雜糧250萬公斤,解決了1700余戶農民的糧食銷售難題,種植戶平均每戶增收近萬元。
“作為忻州最大的富硒雜糧種植基地,我們以功能性雜糧種植加工,帶動其他各類農產品加工,讓‘富硒’成為我們的‘主打色’,讓河曲成為‘功能性雜糧’之都!”對于雜糧全產業鏈發展,河曲縣委書記石光源信心滿滿。
據介紹,下一步,校地合作還將為河曲縣富硒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7月19日至21日,石光源率隊赴南京大學(蘇州)高新技術研究院開展“黨政正職訪名校”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活動。活動中,山西蓮芯硒美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了富硒功能農業“新十年,再出發”的戰略協議,雙方將圍繞科技創新、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宣傳營銷等方面繼續深化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
發展特色產業,河曲縣蹄疾步穩。以種養殖為核心,上連農產品加工產業,下接原材料輸送、衍生品生產,形成富硒谷子種植、紅蔥種植、海紅果提質增效、瓜果蔬菜、健康養殖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基地,覆蓋全縣80%的行政村,特優產業進一步發展。
農旅融合,描繪和美鄉村畫卷
下午6時,從河曲縣城往東南行2公里,進入西口鎮唐家會村。小村莊在夕陽下仿佛鍍上一層金光,不遠處的黃河則猶如一條優美的絲帶系在群山間。放眼望去,村里的跑馬場、美食街、兒童游樂園等游玩項目區人頭攢動,游客們歡聲笑語不斷。
“我們這兒哪像一個小村子啊!最近我在售票廳值班,每晚到12點,游客才能陸續散去。”唐家會村便民中心主任李香介紹,暑假是旺季,她和同事們輪流值班兼職售票員,沒想到這么火爆。
據介紹,唐家會村休閑游樂項目是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獨資成立的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項目總占地31.8畝,集兒童游樂、水上樂園、“滑世界”于一體,豐富的游玩體驗項目,使這里成為人們休閑打卡好去處。
“可別小看我們這個項目,不僅吸引了周邊村鎮的游客,還有陜西、內蒙古游客前來游玩。今年上半年,單游樂園一項,門票收入已超130萬元。”唐家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張永貴介紹,除門票收入外,這個項目還為本村及周邊村民提供十多個就業崗位,并帶動了唐家會及周邊地區的旅游、餐飲、文娛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
為了拉動游客流量,張永貴和村委班子成員商議,定做小吃車、提供露營地進行招商。“小吃車是免費入駐,露營地只需要購買5000元游樂園門票即可進駐。”通過這兩個項目的招商,明顯為游樂園帶來不少人流量。
除親子游樂園外,設施農業示范園、鮮食采摘園、玫瑰觀賞園等,也是游客來唐家會村必打卡點,這些項目也成為唐家會村建設美麗鄉村的著力點。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慶節前后,唐家會村熱度空前。不僅舉辦了河曲縣第五屆豐收節,還舉辦了首個文化藝術節。游客們慕名而至,欣賞河曲民歌二人臺文藝表演、非遺手工展示,體驗田園風情,感受鄉村文化。
“我們將依托民俗文化、黃河文化等文化資源,農業資源和生態資源等幾大特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擴展農業功能,推動農業與旅游業等其他產業的融合。”張永貴說,未來的唐家會將是集黃河觀光、民俗文化傳承、田園觀光、農業科普、田園采摘、房車露營、兒童游樂園、老村體驗等多種產業發展模式于一體的美麗鄉村連片區。
“一河觀三省,一曲迎天下”。近年來,河曲縣以“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為目標,傾力打造“黃河、長城特色風情名縣”。下一步,該縣將繼續開發好、利用好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著力謀劃更多文旅融合項目,擦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建設的美麗底色。(攝影:盧鵬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