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場會議有答案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10月20日,湖南正式公布了《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第二天,湖南省發改委就立即舉行了一場關于《指導意見》的新聞通報會,詳細解讀了湖南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圖譜以及具體實施路徑、保障措施等。
從《指導意見》來看,雖說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長期性工作,需要整體推進、持續發力,但這也標志著湖南邁出了構建富有湖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第一步。
四大主攻方向
過去,“四梁八柱”一詞多用來形容建筑結構。而今,該詞也被用于明確湖南下一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攻方向。
通報會上,湖南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文會中介紹,將重點選擇現代石化、綠色礦業、食品加工、輕工紡織4大傳統產業,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現代農業、文化旅游4大優勢產業,數字、新能源、大健康、空天海洋4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4大未來產業,著力構建4×4湖南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
不難看出,傳統產業是整個產業體系的基礎,優勢產業是支撐整個產業體系的重要力量,而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則是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的關鍵。
在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省委黨校二級教授肖萬春看來,這樣的產業布局指向實,既有梯次性又有層次性,既有效對接了中央部署的產業發展方向,又立足了全省基礎優勢特色,真正做到了把尊重歷史、注重現實、謀劃未來有機統一起來,形成了湖南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全譜系圖。
“4×4產業的選擇,凸顯了湖南特色與優勢。”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李琳表示,比如抓住了制造業這個牛鼻子,既充分考量了湖南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又重點兼顧了產業發展趨勢與潛力。
八大具體行動
如何優化產業生態,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八大行動作為實施路徑。
“八大行動主要突出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文會中表示,具體分為科技創新攻堅、產業集群提質、數實融合升級、基礎設施提效、綠色低碳轉型、企業品牌培育、產業大軍鍛造、改革開放賦能。
“這八大行動實施路徑非常清晰,既具有統一整體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肖萬春認為,八大行動既有側重,又是一個整體,從八個方面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專項行動,突出了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其次,這八大行動又明確了具體的重點目標任務,具有可操作性。
“八大行動抓住了關鍵。”李琳分析道,科技創新攻堅行動是關鍵,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驅動;產業集群提質行動是有效途徑,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效空間組織形式;數實融合和綠色低碳轉型,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是培育新動能、開辟新賽道的現代化手段,抓住了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方向。
而企業品牌培育,是培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體,領軍型企業的培強對于湖南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尤為重要;產業大軍鍛造,是根本,是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提供高素質人才隊伍支撐,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尤為重要;基礎設施提效與改革開放賦能是前提,是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提供更好發展環境。
四大保障措施
翻開《指導意見》,4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中,“完善政策服務”部分占據了大量篇幅,其中不僅有宏觀的方向指導,還有“用水用電用能”等十分具體的要求。
文會中介紹,“保障措施”主要是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服務、優化發展環境、強化考核激勵等4個方面,進一步強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政策保障與責任落實。
“政策措施有力有效。”肖萬春認為,從組織領導看,明確了牽頭單位,要求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從政策保障看,從財政基金、金融貸款、項目供地、用水用電用能、消費支持、園區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十分具體的政策措施要求;從發展環境看,對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要素市場建設、監管機制、新型政商關系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從考核激勵看,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統計指標及其監測評價體系,要求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情況納入市州和省直部門單位績效考核。
“保障措施不僅突出了引導性,還兼顧了可落地性。”李琳建議,具體實施方案可以進一步出臺“一類一策”“一產一策”的差異化政策措施,形成“1+N”的《湖南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等配套文件體系。
文會中表示,接下來,省發改委將認真落實全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牽頭職責,積極會同省直相關部門和14個市州,建立完善協調機制,制定全省產業布局方案,謀劃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協同出臺系列支持政策,采取有力工作舉措,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落實考核激勵要求,積極培育產業新增長點,切實抓好《指導意見》落實的后半篇文章,努力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提供堅強的產業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