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地方

觀長白 | 昔日"鹽堿地",今朝"米糧川"

發布時間:2023-11-07 15:37:00來源: 人民網-吉林頻道

  “今年我收獲了26萬斤稻子,以前一個生產隊都打不了這么多糧。”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嘎什根鄉鳳娟農業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譚新宇蹲在地頭笑著說,“平均畝產超過1300斤,又是一個好年景。”而令人驚訝的是,這片稻香蟹肥的沃土良田,在過去曾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

  一片大約百萬公頃的鹽堿帶,橫跨吉林西部。鎮賚縣就位于這片鹽堿帶上,其全部耕地中,鹽堿耕地面積為153.4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4.54%。過去,一馬平川的遼闊土地上,沿湖泡和村屯,一片片裸露著白堿,植被稀疏乃至寸草不生。

  然而,在這片先天“營養不良”的土地上,卻結出了糧食豐收的碩果——今年,鎮賚縣的水稻產量約20.5億斤,是吉林省水稻產量第一大縣。同時,鎮賚縣也是吉林省水產品產量第一大縣。

  “不毛之地”如何成為“魚米之鄉”?踩著田間泛白的土壤,記者走進鎮賚縣訪秋收看稻田。當地人介紹說,現在我們這里除了村莊和道路,都是稻田。

  豐收過后的田野空曠卻不寂寞,一片片黃色的稻草稈鋪陳大地,走在田壟間,不時可見遺落下的稻粒。“是鳥的好食糧”,廣袤稻田上,一群群飛鳥正自在飛翔。

  “一年兩次風,從春刮到夏,從夏刮到冬,堿面子滿天飛,種啥啥不長,日子過得苦哇。從沒想過鹽堿地也能產水稻,從沒想到生態能變得這么好,從前,哪能見到這些個白鶴、灰鶴啥的。”大屯鎮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志國說,“之前我們這幾乎見不到大米,那會聞著煮米的味道就饞。”

  今年73歲的任志國回憶,上世紀70年代他參軍入伍,回家探親的時候背了50斤大米回村。“父母舍不得吃,煮了一小鍋嘗鮮,再給家里的姑姑、舅舅這些親戚各盛一小碗,剩下的要留著過年吃。哪能想到現在這種年年豐收的好日子?”

  目前,任志國的合作社種植了450公頃水稻,產量足足有900多萬斤。“今年大豐收。”任志國說,“村里正向外運送大米呢,一車運33噸,得運將近150次,半個月才能運完。我們的‘老任頭’牌有機大米已經銷往全國各地了。”

  “不光賣糧,我們還賣優質的稻米種子。”任志國自豪地說,“今年往省里賣了300多萬斤種子,收購價格更高,我們的收益更有保障。”

  從跋涉千山萬水背回50斤大米,到經營合作社年產900萬斤大米,變化從何而來?“向土地要糧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糧是無限的。”任志國說,“從鹽堿地改造,到研發良種良技,我們的豐足,離不開一代代省農科院專家的付出,離不開馬博士的付出。”

  “馬博士”是誰?“馬博士”全名馬巍,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2014年,馬巍被派到鎮賚縣嘎什根鄉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篩選和鹽堿地改良利用相關研究工作。9年時間里,馬巍一直在用科技力量推動鎮賚縣的鹽堿地改造,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撲稻田里。

  2020年位于嘎什根鄉創業村的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蘇打鹽堿土改良與利用科學實驗站正式建成。馬巍就長期在這里開展工作,來到實驗站時,馬巍正在往一個個紙袋里放種子。“這些都是我自己種的。”馬巍引記者來到實驗站旁的田地,“一共90行,每一行我都種了不同的種子,就是為了篩選出最適合這片土地的種子品種。”除了種子以外,為了讓當地種植戶掌握鹽堿地種稻經驗,馬巍主編了《吉林省水稻生產實用技術手冊》,他主持制定的吉林省地方標準《水田合理耕層評價技術規程》已成為蘇打鹽堿地改良利用的重要標準。

  馬巍是來到這片土地上的第三代科學家。據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的嘎什根,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當時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最嚴重的1986年,由于發大水,人均收入才2.44元。1988年吉林省農科院的水稻專家來到了嘎什根。以李學諶為首的專家提出了“以稻治堿”“以稻治澇”“以稻致富”的科學規劃,并在鹽堿地上試驗種稻成功。

  那時,李學諶、趙國臣、隋鵬舉、郭晞明等專家常年蹲點在嘎什根,在縣、鄉政府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難,手把手教農民種稻技術,使農民增收致富,選育推廣兩個耐鹽堿、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吉89-45(長白9號)和吉粳88,帶動了鎮賚縣水稻發展。

  “以稻治澇、以稻治堿、以稻致富。”在1988年至2023年的35年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員采取科技與政府緊密結合、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專家與農民緊密結合,在生產中進行科技攻關,在實踐中進行技術推廣的新模式,形成了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同步,科研緊密為生產服務的新模式。吉林省農業科院水稻研究所幾代專家堅持在鎮賚縣嘎什根鄉進行鹽堿地水稻種植技術攻關研究、試驗和推廣。

  “剛來時,這些專家太難了,沒人相信他們。凈瞎扯,就這堿面子地還想種大米!”嘎什根鄉鄉長王立輝當年還是村里的小伙子,他清楚地記得,這些專家也不惱,一家一戶地嘮,耐心做工作,又試種實驗田,讓大家看到成果。

  “第一代科學家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讓水稻可以在這片鹽堿地上生長。第二代科學家解決的是從低產到高產的問題,讓水稻產量可以達到晌產10噸。”馬巍說,他目前研究的課題主要聚焦兩方面,一是“優質優價”,提高水稻質量,幫助農民降本增收。二是重度鹽堿地改造,讓顆粒無收的重度鹽堿地變成新的沃土良田。“我希望,未來這里的大片鹽堿地,成為吉林省的‘西大倉’。”

  如今,讓稻米優質更優價的“稻蟹共養”模式正在鎮賚縣逐步推開。“螃蟹可以消滅害蟲、提供有機肥,而且本身也是高價值的水產品。”鎮賚縣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負責人毛印華向記者介紹,采用“稻蟹共養”模式后,每公頃稻田中,螃蟹可以提供有機肥超6000斤,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16%,每公頃增收可以達到5000元以上。

  不僅如此,水田屬于人工濕地,稻田排水還可以補充濕地,當地濕地面積不斷擴大,加之生態化的“稻蟹共生”養殖模式,整個鎮賚縣的生態環境得到整體提升。曾經寂靜的鹽堿灘充滿生機。“看!那就是灰鶴。”毛印華指著遠處飛起的鳥群,“現在稻田里有許多泥鰍、魚、青蛙等小動物,吸引灰鶴、蒼鷺等大量遷徙鳥類在這歇腳,甚至還出現了捕食鳥類的狐貍。”

  從“不毛之地”到“魚米之鄉”,鎮賚縣持續推動鹽堿地治理工作,以稻治堿、以稻致富,水稻種植面積已達到155萬畝,產量達100萬噸,水稻單產由1983年的畝產300公斤增加到當前的近650公斤,全縣稻米年加工量在40萬噸左右,產值達20億元。

  “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也是我們鎮賚縣的首要擔當。”鎮賚縣委書記劉振興說,“我們將繼續練好‘內功’,做好水稻品種選育,強化農業保障,化解農民急難愁盼問題,打響‘沃野千里,鎮賚大米’的品牌。”

  總策劃:汪志球

  采訪:孟海鷹 劉以晴 門杰偉

  攝影:潘晟昱

  視頻制作:石天蛟

  出品:人民日報社吉林分社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无码专区AAAAAA免费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无码中文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完整中文字幕2019电影|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暴力强奷在线播放无码| 一本久中文视频播放|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 中文字幕av在线| 色吊丝中文字幕| 欧日韩国产无码专区|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浪潮|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 |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99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免费A级毛片av无码|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资源网|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亚洲成A∨人片天堂网无码| 日韩少妇无码喷潮系列一二三 | 爽到高潮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少妇伦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