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玻璃”助建筑減碳
從空中俯瞰,位于蚌埠市城南新區的奧體中心猶如巨龍盤桓。陽光照耀下,“龍眼”上的3400多塊玻璃,持續為奧體中心提供綠色電能。
“有光就有電。一塊塊看似普通的玻璃,卻能實時吸收陽光發電,滿足體育場館照明、消防用電需要。”蚌埠市奧體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玻璃如何能發電?距奧體中心約8公里的凱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里,國內最大的銅銦鎵硒發電玻璃產線正有序運轉。
“利用特殊工藝技術,我們在玻璃基板上鍍一層銅銦鎵硒薄膜,使原本絕緣的普通玻璃變成了發電玻璃。”凱盛光伏副總經理李虎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30厘米×30厘米銅銦鎵硒發電玻璃光電轉換率達20.3%,在光線較弱狀態下也有發電能力。
作為一種綠色建材,銅銦鎵硒發電玻璃可替代現有建筑外飾面材料、立面幕墻面板材料及一體化屋面系統板材,其產生的綠色電能可節省火力發電能源,降低碳排放。以蚌埠奧體中心為例,該中心安裝發電玻璃面積5000多平方米,年發電量約68萬度,年節約原煤25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5噸。
“我們廠房屋頂和外墻也安裝了2萬多塊發電玻璃,每年可以為企業生產提供20%‘綠電’。”凱盛光伏經營部負責人張若飛告訴記者。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企業發電玻璃在蚌埠市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商業住宅小區上得到廣泛應用,并在國內外數十個城市拓展了應用場景。
有效減少建筑碳排放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蚌埠市深入貫徹落實“雙碳”戰略,立足光伏玻璃及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和技術優勢,以公共建筑、企業廠房、農業大棚等為載體,大力推廣應用光伏建筑一體化、風光儲一體化,打造低碳零碳企業和園區,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我們以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為龍頭,依托強大的科研實力和研發團隊,建成玻璃節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薄膜太陽能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9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成功掌握碲化鎘和銅銦鎵硒兩種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培育引進相關光伏企業,初步形成光伏建筑‘材料—生產—安裝—運維’的全產業鏈發展。”蚌埠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自去年創建光伏建筑應用試點城市以來,蚌埠在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業建筑領域全面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不斷探索拓展光伏應用場景。同時搭建“光伏建筑監測智慧平臺”,實現全市重點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集中管理和動態監測、異構數據共享和交互、能源雙控指標可視化管理和一張圖呈現。
蚌埠市委黨校薄膜發電瓦項目、南山公園紀念堂項目……隨著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推廣應用,蚌埠越來越多的建筑“披”上了發電“外衣”。截至目前,該市已有630個單體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發電項目投運,并網容量達568兆瓦,年發電量約5.39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節約16.24萬噸標煤,年減排二氧化碳約40.44萬噸。(記者 孫言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