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長錢”促多方共贏
近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公布了第二期“資產管理百人問卷調查”結果。來自證券、基金、銀行、保險、信托機構和高校智庫等機構的資管行業專家,對下半年宏觀經濟形勢、資產配置等提出了觀點和相關政策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52%的受訪者對下半年宏觀經濟走勢表示較為樂觀或非常樂觀,36%的受訪者認為中性。華泰證券研究所副所長、IAMAC資管百人專家張繼強表示,當前政策性金融正在發力過程中,基建面臨的資金、資本金、項目梗阻逐漸被化解,有望成為穩增長的亮點。
在“二季度保險資金運用形勢分析會”上,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王軍輝表示,當前整體配置環境相較上半年可能更加友好,但同時也存在長期債券供給不足、權益市場波動可能加大等挑戰,保險資金配置要準確把握配置環境好轉帶來的窗口期,固收投資要中性靈活,權益投資要積極有為,另類投資要搶抓機遇。
多位業內人士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保險資金已成為我國經濟金融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和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期資金提供者,在服務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我國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保險資金應繼續發揮市場“穩定器”作用,落實監管要求,加強自律管理,促進合作共贏,穩健發展。
來自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和證券基金的余額從2500多億元增至接近3萬億元。近5年來,保險資金投資于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比例始終保持在12%至14%的水平。
從行業發展情況來看,保險機構與銀行、證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已在境內外市場建立互利共贏的戰略合作機制。在監管政策支持下,保險機構可以進一步推動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資產托管、渠道合作、產品配置、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協同,深化與證券業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公開市場、股權直投、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強化與信托公司在信托機制安排、財富管理工具、非標資產投資等方面的聯動,共同集聚資金和資源,更好滿足國家戰略、重大工程、企業債轉股等長周期項目,匹配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個人養老金體系逐步建立,帶來新的市場機遇。多家市場研究機構基于當前繳稅人數量和個人養老金制度繳納上限預測,未來10年個人養老金總規模應在5萬億元至8萬億元之間。業內普遍認為,保險資管機構應抓住市場需求,結合保險主業的傳統優勢,發揮管長錢的專長,積極建立服務養老第三支柱的有效路徑和產品形式。
王軍輝認為,保險資管行業面臨當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方向明確、財富管理領域帶來廣闊發展空間、個人養老金體系建設帶來新機遇、資管機構正式進入同臺競技新格局四個有利條件,行業須著力形成豐富多樣的行業生態,同時守牢風險合規底線,并進一步強化科技賦能,切實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于 泳 楊 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