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相聚,共赴光明——民間公益救援力量如何煉成
【記者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編者按
他們是教師、職員、技術工人……身份不同、崗位各異,但只要穿上隊服,便有了共同的名字、懷揣同一種夢想。他們被稱為“追光者”“逆行人”,每當地震、火災、疫情等發生,總會主動請纓、沖在一線。例如,此次土耳其7.8級地震災害中,就有多支中國民間公益救援力量馳援救災。
今天,我們聚焦民間公益救援組織,傾聽他們的心聲,并請專家深入探討,為推動此類群體健康規范發展、發揮更大作用而提供建言。
2月9日黎明,一縷微光灑在土耳其馬拉蒂亞市災區的廢墟上,在斷壁殘垣間顯得暗淡而又蒼白。冒著余震的風險,藍天救援隊已開始了拉網式搜救。40個小時后,一位老人獲救了,生命體征正常!此時,已是第三天凌晨一點,室外氣溫驟降至-14℃。但人們心中仿佛燃起一團火焰,映亮了漆黑的夜空。
臨汾藍天救援隊隊長李剛在土耳其震災現場接通了記者電話,當他回憶起這些天的點點滴滴,低沉的嗓音難掩疲憊。連日來,他和300余位隊友一起,與國內外多支救援力量共同奔赴災區,為生命筑起堅實的堡壘。
不只是此次跨國救援。近年來,我國民間公益救援組織的力量逐年壯大,在國際國內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其發展情況如何?怎樣更好引導與規范,使其釋放更大能量?讓我們走近這些“追光者”。
1.一種追求:給生者希望,給逝者尊嚴
2月7日,李剛接到了前往土耳其救援的任務。他二話沒說,當天便自掏腰包買了車票、機票,匆匆趕往北京,然后與隊友在武漢匯合,幾經輾轉飛往馬拉蒂亞。
作為一個有著汶川、玉樹等多次地震救援經歷的老隊員,即便技術好、經驗多,但現場情況還是讓他揪心?!捌茐暮車乐兀嗾鹬蠛芸赡茉俅伟l生坍塌,我們的作業空間很狹窄,有的地方只能容下一個人?!?/p>
再難也要上!借助“蛇眼”探測儀的信號,結合經驗判斷,他們發現了一個被掩埋在廢墟下的受困者。鉆開錯位樓板、用木頭支撐平衡……多次嘗試,方才打開了通道。再經歷一段艱難的挖掘,終于順利完成任務。
2月10日,在一處6層樓房塌陷處,探測儀顯示出生命信號。幾名隊友連續作業數十個小時,仍一無所獲。共同搜救的本地隊伍打算放棄了,可是中國救援隊舍不得,“無論如何,堅持到底”。8個小時后,通道終于打開,但受困老人已沒有了生命體征。
“很多人躲到一邊哭了。”李剛感嘆。都是經歷過“風浪”的人,可這種拼盡全力后的無奈,讓人無比心酸。
與藍天救援隊幾乎同步,深圳公益救援隊在安塔基亞市受災區隨時待命。
2月11日凌晨1點,隊員游巧勝收到了一條求救信息。迅速檢查裝備后,他與幾名隊員火速奔赴一線。“周圍一大片一大片的廢墟,只能依靠機械與人力協同配合才能挖掘?!彼貞?,為了防止對受困者造成二次傷害,隊友們在重型機器作業之后,就爬上廢墟,用雙手清除水泥塊、木板,直到辟出一條入口通道,盡最大努力救出受困者。
黎明時分,寒風如刀割般打在臉上,隊員們的手凍僵了、劃破了,但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游巧勝說:“大家凝聚成了一股繩,不懼怕困難,一心只想救人?!?/p>
是的。他們有著不同的社會身份,教師、職員、技術工人……但只要穿上隊服,便擁有了同一個名字:來自中國的救援隊員;便托舉起同一個愿望:給生者以希望,給逝者以尊嚴。
“如同爬山,過程肯定困難,但登頂的瞬間無比滿足?!痹谏钲诠婢仍犼犻L石欣看來,用專業技能幫助別人,盡己所能救護生命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極大的滿足。
中國藍天救援隊總指揮張勇說:“救援結束后,我將和部分隊友繼續留在土耳其,完成愛心食堂的交接工作,商議物資捐贈與培訓交流事項,爭取把中國志愿精神的種子播撒開去。”
2.一項事業:以熱愛為底色,靠專業做支撐
山西呂梁大山中,林海蒼茫。來自呂梁藍天救援隊的王新彥與近百名隊員為搜救一名“驢友”,接連奮戰了52天。最終,走失者被找到,但已失去了生命。
剎那間,一種沉重的失落感襲上心頭。王新彥下決心,“一定要為需要幫助的人再做一些事”。他留意到,搜救再艱難,“周圍的隊友也沒有一人皺眉頭,更沒有一人放棄”。大家凝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我們是民間組織,活動資金基本靠自籌、非商業化捐贈以及政府購買服務。怎么才能讓團隊更有力量?答案就是:遵循本心追求,認可共同理念,將志愿服務精神轉化為團隊凝聚力?!笔勒J為,這是一種彼此尊重、包容的共同行為,讓大家朝著同一個方向堅定前行。
王新彥就職于某企業,“寫材料、搞管理是本行”,在一群“硬漢子”身邊,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呂梁山搜救之后,王新彥發現山西省域內有60多支平行架構的團隊,但遇上大型救援任務,只有臨近市區的力量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于是,他和多位團隊負責人商議、籌劃,成立了山西藍天救援應急協調中心,負責集中省內資源,協調啟動一些救援任務,開展信息服務與后方保障等工作。
非正式組織中兼職人員居多,一旦遇到險情,如何有效調配人手?2019年,呂梁藍天救援隊推出了一項優化內部協調機制的舉措——網格化管理,引得不少地方紛紛“取經”:按照居住區域將全市隊員編入四個大隊,每個區域的成員之間彼此了解、配合度高。如遇任務,通過大數據搜索就可以“點對點”通知到個人,精準匹配、就近參與。
采訪中,多位隊員都強調了專業技能的重要性,“災情現場險象環生,只有技能過硬,才能把一腔熱血變為有效的救援力量”。
如何在實操中強化專業性?江蘇靖江市彩虹救援減災促進中心負責人姚飛自有竅門:一學,二練,三復盤。但凡有時間,姚飛就會搬來“他山之石”,自己琢磨出門道后,再傳授給新隊友。
“它們探索前行的一小步,折射著中國民間公益救援力量發展的一大步?!碧旖虼髮W應急醫學研究院副教授張永忠表示,在“實戰”中,部分團隊的裝備應用、救援管理、培訓演練等方面專業性得到了較大提高。
據悉,目前全國登記在冊以救援為主業的社會力量、救援隊伍已有1300多支。2021年底,社會救援力量達到62萬余人,成為我國應急救援的有效補充。
3.一份期待:讓“善之花”處處綻放
提起組建救援隊的初衷,姚飛只說了一個字:善。幾年前,他的岳父不慎在長江溺水,周圍船民用了三天三夜,將人撈起、送回。雖然親人已逝,但“善”的種子自此扎根心間。“我想接力把這份善傳播開去,讓人間充滿愛?!彼f。
不過,團隊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一些隱憂時??M繞心頭。
“一是培訓場地不足、救援裝備短缺,二是最初入隊的熱情淡化后,老隊員提升技能的積極性有所減弱?!倍@也是很多民間公益救援組織面臨的難題。
張永忠表示,民間公益救援組織普遍缺乏專職人員,不少兼職者由于個人生計或者激情消退等原因不再活躍。隊員整體受訓程度難以統一,團隊磨合存在困難,加之缺乏“搜、救、醫”一體化的專業訓練裝備與培訓場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組織的良性發展。
“復合型人才短缺也是其發展面臨的短板?!敝袊V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汪超補充,當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需要吸納一些懂管理、善研發的人才,進一步激發組織活力,促進長遠發展。
實際上,民政、應急管理等部門已在扶持、監督與引導民間公益救援組織健康發展方面出臺相關舉措。
2015年,民政部印發《關于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工作的指導意見》,首次將包括民間應急救援組織在內的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工作納入政府規范體系。2022年,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的意見》,強調“推動政府購買服務”“完善社會應急力量訓練保障體系”等具體內容。
記者查閱相關地方政策發現,山西、浙江等省份已經對災害事故應急救援補償情況推出相關辦法,對救援人員的開支給予一定補助。
“‘打鐵還需自身硬。’當組織內部發展良好,社會公信力與影響力相應提升之后,得到政府、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也會相應增加?!蓖舫J為,可通過建立健全長效培訓制度、完善保障機制等方式提升隊伍建設水平,通過嚴格準入標準、細化獎賞評估制度等方式吸納更多人才。
“做長長板、突出特色,‘小而精’式差異化發展也是一種可行辦法。”張永忠表示,可針對災害中的細分場景,集中人力、資金、物力、時間強化技術優勢,打造一支支能夠應對特定險情任務的骨干隊伍。
大部分受訪者都強調,“防大于救”,強化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勢在必行,“只有大家真正將防災減災技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的付出才更有價值”。
?。椖繄F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嚴圣禾、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