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綻放多彩數字之美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高建進 馮家照
我國5G用戶達5.61億戶,全球占比超60%
4月的榕城,惠風和暢,開放熱情。27日,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以下簡稱“峰會”)在福建福州拉開帷幕。本屆峰會以“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集中展示了數字中國建設的最新成果。
在峰會開幕式上,《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開通5G基站231.2萬個,5G用戶達5.61億戶,全球占比超60%。
《報告》顯示,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軟件業務收入達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1.2萬億元,同比增長15.5%。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25%。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27.2%。
同時,我國數字基礎設施規模能級大幅提升。千兆光網具備覆蓋超過5億戶家庭能力。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18.45億戶,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IPv6活躍用戶數超7億,移動網絡IPv6流量占比近50%。算力總規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年增長率近30%。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設備超過8000萬臺(套)。
此外,數字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2022年,我國信息領域相關PCT國際專利申請近3.2萬件,全球占比達37%,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33.5萬件,同比增長17.5%。5G實現技術、產業、網絡、應用領先,6G加快研發布局。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EDA、數據庫、操作系統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2022年,我國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聯網企業總研發投入達3384億元。
多項數字科技成果亮相展會
8K裸眼3D大屏、AR元宇宙、科幻感十足的3D數字人、可以應對各種復雜環境的智能機器人……在本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以下簡稱“成果展”)上,不少數字科技產品驚艷亮相,吸引了眾多觀展者互動體驗。
記者了解到,本屆成果展以線上線下融合形式舉行,充分體現沉浸式互動,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創新“線下實體展館+云上展廳”辦展新模式,吸引了中國電科、中國電子等企業參展。同時,全方位融入數字孿生、虛擬交互等技術,讓觀眾現場觸摸數字、感知數字,在趣味互動中體驗數字生活的精彩。
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云生態成果展”上,中國電信攜手40余家生態合作伙伴參展。作為成果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云生態成果展聚焦云計算最新技術,展示數字化前沿科技成果,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沉浸式云計算產業生態成果盛宴。
今年首次參展的故宮博物院則帶來了數字故宮體驗區,包括“數字文物庫”“全景故宮”“文物知識圖譜”等項目,觀眾可以通過文物的朝代及其分類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物,并逐漸放大文物以欣賞細節。展館現場還播放著首次對公眾展示的《養心殿西暖閣佛堂》數字影片。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集團”)展區負責人告訴記者,中交集團及旗下企業已連續6年參加數字峰會。此次成果展上,該集團聚焦中交現代化基礎建設能力,圍繞大交通、大城市、“一帶一路”三個方向,展示智慧交通建設、數字城市建設、“一帶一路”數字基建等領域取得的建設成果。
多位院士暢談如何進一步加快數字中國建設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重要意義也逐步凸顯。
本屆峰會上,多位參會院士暢談數字技術的發展動態、構想數字治理的未來前景、探索數字經濟的增長熱點,為數字經濟產業升級指出新方向,為“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描繪新圖景。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建議,要探索、研發、打造以數據為中心的新型計算技術體系的技術路徑和模式,完善從數據本身到數據完整價值鏈的組織支撐體系,促進技術分享和創新突破;探索健全數據產業生態健康發展之策,以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新型數據應用場景開發為牽引,做優做強做大數據價值鏈、供應鏈和產業鏈。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童慶禧認為,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部分。傳統產業要突圍,數字化轉型就成了關鍵命題,要通過數字化賦能,塑造新經濟增長極。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陳軍表示,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已經呈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因此,促進數據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相應地,要讓企業合規、合法地開發利用數據,推動企業創新,支持企業發展,用好數據的資源屬性、資產屬性、資本屬性、安全屬性。
“到2030年,勞動力需要的技能與我們現在培養的技能之間是不是有很大差別?”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看來,數字化是人類的第二次進化,智慧社會可能很快就會到來。為此,在教育時就要把創造力體現出來。
馮夏庭說,教育數字化的本質是新技術驅動下教育模式的創新。教育數字化將推動教育治理向高效化、精準化轉變,推動教育范式向創造力提升轉變,推動教師角色向“人機協同”轉變。
(光明日報福州4月27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