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邁向廣闊天地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唐一歌 吳春燕
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半徑100公里范圍內覆蓋大灣區11座城市、5大國際機場和主要港口——獨特的區位優勢是廣州南沙的先天稟賦。從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到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自古便擁有開放基因的南沙,注定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承擔起獨特的歷史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大粵港澳合作平臺攜手并進。而《南沙方案》所標注的新的歷史方位和奮斗坐標,更是讓南沙迎來新時代新征程上的重大發展機遇。
重磅利好相繼落地,南沙建設不斷提速。
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開通運營,南沙大橋、明珠灣大橋、紅蓮大橋通車,從南沙慶盛站乘高鐵,35分鐘可直達香港西九龍。隨著將來深中通道南沙支線、獅子洋通道、廣珠澳高鐵等建成通車,南沙建設高水平開放門戶的基礎將更加堅實。
17年前,南沙第一批半導體產業的建設者肖國偉剛剛到來,他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光二極管芯片生產線從香港的大埔工業邨遷至南沙。彼時,作為廣州遠郊的南沙交通不便、配套尚未成熟,肖國偉直言,面對這種環境,公司招人比較困難。
如今,得益于南沙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科創氛圍、不斷強化的人才與政策支撐,芯粵能、芯聚能、聯晶智能等重磅產業項目迅速落地建設,全國各地及海外的半導體領域高層次人才紛至沓來……
半導體產業在南沙從“孤獨”走向“集聚”的故事,是人與城相依相伴、共赴夢想的一個縮影。曾是一片蕉林的南沙,如今已聳立起棟棟孵化器、創新創業工場,龍頭企業與前沿科研院所齊頭并進,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和便利的基礎設施,解決了人才的后顧之憂。
從改革開放初期憑著一腔報國熱忱“擔沙填海、鋪路架橋”的霍英東,到迎著大灣區建設浪潮前來追夢的80后90后,是一代又一代投資者、創業者、建設者、研究者的努力奔赴,讓今天的南沙如此美麗奪目。
海灣翠帶,濱江鳥鳴。作為廣州唯一同時擁有山、江、海、田、城獨特空間特質的南沙,不斷增強著人們安居樂業的幸福感。
規劃目標正在變成現實,開放、年輕的南沙成為大灣區最具活力的樞紐之一,而以廣闊視野打造的“芯晨大海”產業發展布局,將帶領南沙邁向更加廣闊的天地。這座冉冉升起的現代化濱海新城,給灣區帶來了太多關于未來的想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