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做科普意義非凡
【一線講述】
科學家做科普意義非凡
講述人: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研究員 王挺
我作為評委,主持了今年4月中國科協組織的科普職稱評審工作,體會到一些新的氣象。
評審中,有一位參評者是口腔醫院的牙醫,她已經獲得主任醫師醫學類高級職稱,但是又來參與這次評審,并且順利獲得了高級職稱。有人會問,一位專業醫生為什么要跨領域來參評?看了履歷你會發現,她的科普工作做得很出色,在社會上有很多受眾。她來參加評審,是為了今后更好地開展科普工作。
像她這樣已經有其他行業職稱的參評者,可以通過“平行轉評”方式參評,既可申請同級職稱平轉,增加一個同級的科普職稱,也可申報高一級科普職稱,比如從副主任醫師晉升科普研究員,而不需要重新走科普職稱的初級、中級評審流程。
這次評審很注重科普作品的傳播效果。評審細則里寫道,在一些平臺上傳播量達到了“10萬+”的優秀科普作品,可等同于發表論文。在“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的大背景下,這種重實效而不“唯論文”的評審標準,意在引導參評者推出正能量的優質科普作品,將一些科技前沿知識、好的科學方法以更通俗的方式推廣出去,進一步提升科普的社會效益。
多年的研究與調研經歷,讓我感受到“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這句話的深刻內涵。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可以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提升。
在學科大融合以及跨學科交流不斷增多的當下,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基于自身的專業能力面向公眾做科普工作,也可以通過科普交流獲得跨領域、跨學科的前沿知識。通過不同思維模式以及專業知識的碰撞交融,形成新的交叉點、創新點,為科學研究與發現開辟新路。特別是在最前沿的科學研究中,科普很重要,可以為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助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詹媛、禹愛華、王斯敏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0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