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玉門修舊利廢解“空城”之困 冀體驗式傳承鐵人精神
中新網蘭州5月29日電 (張婧 馮志軍)“多年來,鐵人精神的傳承以參觀學習為主。而今,我們加入體驗式元素,設置人拉肩扛搬運鉆機、盆端桶提運水保開鉆、大戰白楊河石油鉆井競賽、鉆機整脫搬家等場景,模擬王進喜的工作環境,讓學員真切了解,并感受石油工人的艱辛。”玉門鐵人干部學院副院長田建春說。
學院坐落于鐵人王進喜誕生地、玉門油田所在地——甘肅省酒泉市玉門老市區,依托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豐富的工業遺跡、河西走廊獨特的紅色資源、絲綢之路深厚的歷史文化,自2018年成立至今,共承接各類培訓119期、8000余人,接待各類專題教育、主題黨日、研學實踐等各類活動1000批次10萬余人次,面向全國弘揚“鐵人精神”。
田建春表示,玉門老城區是一個因石油而興,又因石油而衰的城市,新世紀以來,隨著石油資源不斷枯竭,玉門舉城搬遷至新城區,人去樓空的老市區格外荒涼,一度被稱為“空城”。
田建春說,面臨上述問題,老市區近年來采取“修舊利廢”的恢復性保護發展舉措,將豐富工業遺跡和紅色資源最大化利用,在廢棄的石油文化宮、活動中心、影劇院,以及家屬樓等建筑的基礎上,維修改造建成干部學院。
在“鐵人精神”傳承方面,田建春介紹說,學院開展有關鐵人精神的研學活動,走進機關、學校、企業等地培訓專業講解員,以班級和團隊為單位,采用體驗式教學、現場教學、訪談教學等形式,打造“603崗位堅守”“石油河谷尋找初心”“魔山‘我為祖國找石油’”“鐵人王進喜的拼搏、奉獻、創新、敬業精神”“鐵人的廉潔家風”等60余堂現場教學課。
該學院以王進喜相關實物、實景、實事為載體,以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鐵人故居紀念館、老君廟一號井、石油工人窯洞基地等現場觀摩教學點為依托,拓展莫高窟——敦煌文化、瓜州西路軍紀念館——西路軍革命精神、四零四核工業基地——“兩彈一星”精神、嘉峪關關城——長城文化、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精神、金塔胡楊林——荒漠治沙精神等42個現場教學點。
此外,當地還在王進喜的出生地和生長地——赤金鎮鐵人村圍繞把農居打造成景點、農業打造成景觀、全域打造成景區,最終建成“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AAA級旅游景區和“中國鐵人第一村”的目標,實施農耕體驗館、鐵人留宿館、赤金客廳設計布展,集中開展核心區住宅新建、后院改造、道路提升、河道改造、架設污水管網等工程。
5月中下旬,中新網記者走訪鐵人村看到,該村落青磚黛瓦的獨棟二樓小洋房整齊排列,曲折蜿蜒的村道干凈整潔,院落花團錦簇,小徑旁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文化廣場及村落墻體上的鐵人語錄格外吸引人,鐵人文化氛圍濃厚。
該村第一書記畢林兵介紹說,在傳承鐵人精神的同時,他們還致力于文化資源挖掘和農旅融合發展。通過舉辦“鐵人精神、與我同行”系列文化活動,將“王進喜的童年”情景劇、“三代人講鐵人”打造成精品文化節目和鐵人干部學院精品課程。
畢林兵說,該村新建鐵人故居遺址、鐵人事跡陳列館,集中展示王進喜的成長、生活、工作經歷,支持農戶開設油坊、醋坊、酒肆、農家樂、民宿等,讓游客充分了解鐵人生平、感受鐵人精神的鍛造過程,全面展現鐵人生活年代的風土人情及農耕文化。
玉門市委書記胡志勇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市充分利用老市區和玉門油田遺留下來的固定資產,修舊利廢,不僅節約資源,還凸顯老市區年代感的歷史記憶,以鐵人干部學院為牽引,10多年前進入凋敝期的玉門老市區,如今已在產業重塑的環境中,由“一油獨大”轉向化工制造,文化旅游,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等,老市區得以振興,人氣越來越旺,總體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