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黃流域“抱團”前行 區域發展引擎力再升級
啟動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推出56條促企業發展優質服務事項,簽約30個產業合作項目……這是正在山東濟南舉行的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啟動暨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大會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正式啟動實施。而如何更好地攜手“前行”,一度成為沿黃流域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這場由山東、河南、陜西、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四川、青海沿黃9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大會上,“自貿試驗區賦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成為熱議焦點。
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建設自貿試驗區是中國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目前已設立21個,覆蓋“東西南北中”,推出了大批高質量創新成果,建成了一批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本次大會將建設自貿試驗區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結合,是創新之舉,能更好地發揮自貿試驗區輻射帶動作用。
黃河流域橫跨中國東、中、西部,兼具沿海、內陸、沿邊的區位特點和優勢,產業結構互補,開放合作潛力巨大。
在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看來,黃河流域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區位特征顯著。比如,山東充分發揮了流域內港口樞紐的功能;流域內中歐班列的發展走在中國前列,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群。特別是流域內的4個自貿試驗區,為當地及流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山東是黃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也是這次大會的率先發起方。山東省省長周乃翔表示,該省愿與兄弟省區在共享各項創新成果的同時,攜起拓展產業合作新空間、提升開放平臺新能級、共建商貿物流新通道、共享區域協作新紅利、加快社會信用體系一體化建設,“匯聚涓涓溪流,成就磅礴之力”。
“這符合大家的共同心愿。”河南省副省長何金平認為,聯盟的成立給黃河流域搭起了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務實橋梁,將會在促進制度協同創新、區域融合發展、物流互聯互通、產業互利合作、對外開放發展等方面,主動為國家試制度、探新路、開新局。
作為科研工作者,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洛陽先進制造產業研發基地副主任蘇亮希望區域內能集聚更多行業資源,攜手攻關行業共性問題。在他看來,黃河流域有明顯的能源資源、人口、經濟規模、產業基礎、中心城市等優勢,上下游產業和供應鏈資源的不斷匯聚,能激發更多研發力量,通過市場驅動,大力提升市場需求和要素流通度。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室主任、研究員付保宗認為,依托自貿試驗區的“攜手”之舉,為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搭建了一個公共平臺,構建起區域協作機制,有助于更好發揮沿黃各省(自治區)間的比較優勢,強化區域互補協作,形成整體發展合力。“這也是一種區域合作模式的創新,為中國其他區域協作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近年來,無論在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沿黃省(自治區)協作發展的動作頻頻。山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自貿研究院院長孔慶峰則認為,盡管這次“抱團”以自貿試驗區為依托,但對黃河流域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提升,推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流域是中國第二大流域,是重要經濟帶,也是推動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區域。流域人口總數4.2億、地區生產總值2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進出口總額5.6萬億元,分別占到了中國的29.8%、25.1%和14.3%。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美麗中國 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從小沙蟲護起,北海立法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
外表形似巨大蚯蚓的沙蟲,其貌不揚,吃起來卻格外鮮美,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特產。但也因味道鮮美,曾讓它面臨一場滅頂之災。[詳細] -
報告稱: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綠色發展優勢明顯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26日在北京發布《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報告2018》。報告認為,東部沿海地區的省區和城市綠色發展優勢明顯,高值的省份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按省排名,浙江、廣東、江蘇名列前三;按城市來看,...[詳細] -
沈滿洪代表:東海沿海地區要率先取締“排海工程”
“排海工程”是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關注的話題。3月4日,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建議,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海洋環境保護要求,逐步取締“排海工程”。海洋環境特別嚴峻的區域,例如東海沿海地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