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代表、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農業推廣研究員祁洪芳
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湟魚洄游的一條主要河流泉吉河中,大量的湟魚開始了洄游的旅程。 青海日報記者 劉端強 攝
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這讓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農業推廣研究員祁洪芳代表很是振奮。她表示,將立足本職,充分發揮代表職責和模范帶頭作用,維護好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好青海湖水生態系統穩定。
1989年,祁洪芳來到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從對工作充滿好奇的大學畢業生到救護中心農業推廣研究員,從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監測、青海湖水體理化因子檢測到開展湖泊初級生產力、裸鯉繁殖習性等工作……祁洪芳這一干,就是33年。
湟魚,學名為青海湖裸鯉,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也是青海湖“草—河—湖—魚—鳥”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它的生存數量的增減,在一定層面上代表著青海湖生態環境狀況的好壞。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過度捕撈致使湟魚數量迅速下降,一度到了種群滅絕的臨界線。為了保護湟魚資源,除了六次封湖育魚,青海省還采取了強化水域環境監測、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等保護措施。祁洪芳與同事們的工作,就是其中重要一環。
在工作中,祁洪芳接觸最多的就是一尾尾裸鯉幼苗。幾厘米長的小魚苗在工作人員的精心呵護下,經過撈魚、人工授精、胚胎發育、出膜、平游、幼苗放流過程,一年后才能慢慢成長為一條成年裸鯉。來年的洄游季,也就是這些小魚苗滿一周歲時,就會被陸續運回放流,重返原來的河道。
開展人工增殖放流,就是為了助力湟魚種群繁衍。
“多年實踐表明,人工增殖放流是快速補充生物群體數量、穩定物種種群結構、增加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每當看到湖里一群群湟魚游來游去,祁洪芳都覺得特別欣慰。
從2002年到2021年,向青海湖投放的裸鯉魚苗達1.97億尾。湟魚資源量也逐年回升,到去年年底,已增長至10.85萬噸。
從瀕臨滅絕到魚翔淺底,一尾湟魚的興衰成為保護青海湖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也激起青海湖生態華麗“蝶變”的層層漣漪——
十年來,青海湖濕地面積持續增加、高密度植被覆蓋率持續增大、青海湖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保護區內保護功能性用地15年來保持不變。
十年來,青海湖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進一步提升,青海湖生態環境水平呈現出總體向好的態勢。
十年來,先后投資2.5億元實施草地治理、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修復等39項生態項目,深入實施剛毛藻水華治理、視頻監控體系建設、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等生態工程,青海湖生態一體化保護得到有力改善和提升。
……
“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們有沉甸甸的責任。”祁洪芳說:“今后將結合個人工作職責,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為青海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聚力打造“大旅游”發展的樣板
從百里花海到林海莽莽,從祁連山大草原到崗什卡雪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予了這片土地絢爛豐富的高原勝景,營造出“一山一水一幅畫,一步一景一傾心”的美好境界,吸引著大批游客紛至沓來。 [詳細] -
野生金線鲃暢游滇池
滇池金線鲃和鯉魚的親緣關系很遠,他們的雜交成功突破了之前魚類研究中的種種“不可能”,為滇池金線鲃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詳細] -
三十年見證萬千裸鯉成長路
在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她就是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推廣研究員祁洪芳。1989年,祁洪芳從西南農業大學水產系淡水漁業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工作至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