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東西問|洪玉華:菲華文化如何豐富菲律賓多元文化景觀?

發布時間: 2024-06-30 14:26: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馬尼拉6月29日電 題:菲華文化如何豐富菲律賓多元文化景觀?

  ——專訪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創會會長洪玉華

  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一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華僑華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菲律賓開展貿易,并最終留在這里。他們秉持文化包容和開放的態度,積極適應并融入當地社會,中西文明由此在這里碰撞、互鑒,對菲律賓本地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近日,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創會會長洪玉華(Teresita Ang See)在馬尼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菲律賓文化如何與中華文化交流融合,并最終形成獨特的菲華文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定義菲華文化?菲律賓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洪玉華:菲華文化是菲律賓文化與中華文化歷經數個世紀交流融合,而形成的獨特文化現象,是菲律賓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早在西班牙殖民者抵達菲律賓之前,華人就已經在此扎根,并對菲律賓的語言、飲食和宗教等方面產生廣泛影響。

  在語言上,菲律賓他加祿語里融入了許多源自中國的閩南話詞匯。例如,在他加祿語中,“bimpo”(毛巾)一詞即源自閩南話的“面布”;“susi”(鑰匙)的發音與閩南話的“鎖匙”相似;而“taho”(豆花)、“toge”(豆芽)和“petsay”(白菜)等詞匯也同樣顯示出兩種文化的交流互鑒。

  飲食方面,菲律賓人將中餐融入本地口味,并逐步實現本土化。例如,“pancit”(炒面)這一菜肴明顯受到中式炒面影響。菲律賓各地根據地區特色創造出各式各樣的“pancit”,如馬拉邦炒面等。此外,來自中國福建的春卷也經過菲律賓人的改良,變為既有中式特色又融合菲式風味的鮮春卷和炸春卷等。

  宗教層面,主要體現在菲律賓基督教與中國佛教和民間信俗的融合。一些菲律賓人會在觀音像前焚香,并將其稱作“觀音瑪利亞”。在八打雁省,一尊神像可能因同時被視為圣母瑪利亞、“觀音瑪利亞”和媽祖,而受到不同信眾群體祭拜,這種融合現象在整個東南亞都是非常獨特的。

  
菲律賓菲華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早期華人移民的生活景象。張興龍 攝

   中新社記者:這種融合給菲律賓社會帶來何種影響?

   洪玉華:菲華群體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文化層面,華人還帶來重要的技術革新,極大地便利了菲律賓人的生產生活。早期的華人移民教會了菲律賓人如何使用水牛耕作,至今,菲律賓人仍然使用“lithaw”這一詞來稱呼耕地工具,這實際上源自閩南話中的“犁頭”。此外,菲律賓早期的印刷技術和制糖技術也都是由華人引入。

  華人的存在為菲律賓本地文化注入豐富色彩,同時菲律賓文化也在很多方面影響著華人的思維方式。在對待菲華文化的認識上,我們不需要刻意區分其來源是中國還是菲律賓,因為這些元素已經合而為一。更深層次上,菲律賓文化和中華文化在許多基本價值觀上也有所共鳴,比如互幫互助、尊老愛幼以及勤勞奮斗等。這些價值觀不僅在華人社會受到推崇,同樣也為菲律賓社會和家庭所重視。

  
菲律賓菲華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早期華人移民的生活景象。張興龍 攝

   中新社記者:當前,菲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哪些挑戰?應如何應對?

   洪玉華: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許多菲華家庭越發重視讓孩子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盡管如此,華社依然面臨著年輕一代可能喪失華人特質的危機。

  菲華社區中約90%的人來自福建閩南地區。閩南話是菲華社會的通用語言,有著廣泛的使用基礎,但普通話的使用環境卻相對較弱。語言是連接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紐帶。如果失去中文這門語言或使用這門語言的能力,保持文化傳統將會變得非常困難。

  不僅如此,菲華傳統文化習俗正面臨一定挑戰。盡管菲華青年在結婚時仍然遵循中國的傳統民間習俗,如查詢吉日吉時等,但他們的婚禮大多依照西方傳統進行,例如在教堂舉行、新娘穿戴婚紗和面紗等。這種文化融合雖然彰顯出菲華文化的獨特性,但同時也揭示了保護華人傳統所面臨的挑戰。因此,華社需要在教育方面采取積極措施,激勵、引導菲華年輕一代繼承并發揚那些具有文化價值的傳統習俗。

  
2023年6月,第二十二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菲律賓賽區決賽在邦板牙省安赫萊斯市舉行。張興龍 攝

   中新社記者:作為挖掘保護華裔歷史、促進中菲文化交流的重要華社團體,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在促進兩種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洪玉華: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自1987年成立以來,便致力于促進菲中文化的交流與融合。1988年,聯合會開始出版刊物《橋》。該刊物采用英語和他加祿語雙語出版,每兩周發行一次,從菲華社區的歷史文化入手,打造兩種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

  此外,聯合會還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華裔歷史與文化方面的學術研究,迄今為止已出版60本用中文、英文和他加祿語編寫的書籍;創立菲華歷史博物館,通過展示華人先輩在菲律賓篳路藍縷的奮斗歷程,讓菲華年輕一代乃至所有菲律賓人深入了解華人的起源、他們所經歷的苦難以及為國家建設所作出的犧牲。這些努力在深化對華裔文化認知與尊重的同時,也有助于強化菲中之間的文化紐帶。

  
菲律賓菲華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中菲貿易帆船模型。張興龍 攝

   中新社記者:菲華文化如何在菲律賓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洪玉華:菲律賓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典型社會。日常生活中,許多菲律賓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都深受華人文化影響,并已融入菲律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菲律賓的傳統服裝“巴隆他加祿”就受到早期中華服飾的影響;炒面、春卷、燒賣等中華美食現在也成為菲律賓節慶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以說,華人文化已經深植于菲律賓文化之中,使得菲華文化在菲律賓多元文化中始終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位置。(完)

   受訪者簡介:

  
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創會會長洪玉華。張興龍 攝

  洪玉華(Teresita Ang See),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創會會長,長期從事菲華歷史和文化等研究,曾獲首屆“中菲相知獎”重要貢獻獎,著有《菲律賓的華人:問題與觀點(1至5卷)》等。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日本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91久久九九无码成人网站|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 一级片无码中文字幕乱伦|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不卡|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中国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软件|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中文字幕AV一区中文字幕天堂|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无码麻豆|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一级片无码中文字幕乱伦|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看大片|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