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言人22日宣布: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和“上海合作組織+”會議并發表主旨講話。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還將為與會領導人舉行歡迎宴會和雙邊活動。外交部部長助理劉彬22日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介紹,2025年上合組織峰會將是中國第五次主辦上合組織峰會,也將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峰會。屆時,習近平主席將同20多位外國領導人和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聚首海河之濱,總結上合組織成功經驗,擘畫上合組織發展藍圖,凝聚“上合組織大家庭”合作共識,推動組織朝著構建更加緊密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闊步邁進。白俄羅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盧卡舍維奇對白通社表示,在當今高度動蕩的國際環境下,即將舉行的天津峰會將成為進行坦誠對話、協調立場和制定集體決策的獨特平臺。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教授朱永彪2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天津峰會不僅將為上合組織未來10年的發展確立方向和目標,也是推動該組織內部合作“提質、升級”的重要契機。
將批準《上合組織未來10年發展戰略》
劉彬在吹風會上表示,天津峰會是中方今年最重要的元首外交和主場外交活動之一。習近平主席將主持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會議和“上合組織+”會議,并分別在上述兩場會議上發表主旨講話,闡述中方對上合組織弘揚“上海精神”、勇擔時代使命、回應人民期待的新思考新主張,宣布中方支持上合組織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合作的新舉措新行動,提出上合組織建設性維護二戰后國際秩序、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新方法新路徑。習近平主席將同其他成員國領導人共同簽署并發表《天津宣言》,批準《上合組織未來10年發展戰略》,發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聲明,通過關于加強安全、經濟、人文合作的一系列成果文件,為上合組織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據中方公布的名單,應邀出席峰會的外國領導人除了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還包括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以及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越南政府總理范明政等。此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上合組織秘書長葉爾梅克巴耶夫、東盟秘書長高金洪等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負責人也將應邀出席峰會。
柬埔寨首相洪瑪奈22日在中國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表示,自2015年成為上合組織對話伙伴以來,柬埔寨始終重視并積極參與該組織各項合作事務。柬埔寨將上合組織視為展現新型合作模式的平臺,是以互利共贏為優先,尊重國家主權,不干涉獨立國家內政的合作模式。這與柬埔寨奉行的和平、中立及尊重各國主權的外交政策契合。
土耳其廣播電視總臺22日報道稱,天津峰會適逢中國將舉行近年來規模最大的閱兵式之一的前夕,同時美國在以色列、關稅等問題上的政策正推動地區主要國家向中國靠近。報道引述劉彬的話表示,中方希望通過天津峰會,同上合組織國家凝聚政治共識,激發合作動能,發出共同聲音,采取聯合行動,以上合組織的穩定性和堅韌性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難預料因素,為本地區各國人民創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和諧友好的良好環境。
伊朗新聞電視臺22日稱,上合組織一直推動成員國加強合作,以應對不公正的單邊世界秩序。在當前強權政治盛行以及單邊主義和自利政治行動帶來的挑戰下,各國領導人有必要就發展問題開展合作。
朱永彪認為,接下來,上合組織將繼續加強在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反恐和去極端化方面的協作,并在此基礎上著力發展在經濟、科技、健康、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
成員國經濟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印尼安塔拉通訊社22日稱,上合組織成立于2001年,其設立旨在應對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邊境安全、毒品走私和分裂主義等共同關切問題。創始成員國包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于2017年加入,伊朗于2023年加入,白俄羅斯于2024年加入。截至2021年,上合組織成員國占全球GDP的20%,覆蓋歐亞大陸80%的領土,并代表了世界人口的40%。隨著伊朗加入,該組織目前擁有全球20%的石油儲量和44%的天然氣儲量。成員國數量的不斷增加也使該組織重點轉向經濟合作和發展倡議。
近年來,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古巴拉美社21日援引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稱,今年前7個月,中國對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進出口2.11萬億元,同比增長3%,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哈通社稱,上合組織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也穩步推進。截至2025年6月,中國對其他成員國的直接投資存量已超過400億美元,投資項目涵蓋能源礦產、冶金化工、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中國企業也正在深化與其他成員國在5G、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合作,助力當地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在白通社21日刊發的采訪中,盧卡舍維奇表示,在經濟方面,“我們期待(此次峰會)采取簡化海關手續、促進相互投資、發展數字經濟和交通互聯互通以及支持綠色能源的舉措”。
上合組織前秘書長弗拉基米爾·諾羅夫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伊朗和白俄羅斯的加入,為上合組織帶來了新的地理延伸——從波斯灣到東歐,更提升了上合組織的地緣政治分量。伊朗的經濟潛力及其與中東地區的聯系,再加上白俄羅斯的交通樞紐優勢,為新的貿易通道、能源合作和物流網絡提供了機會。
他認為,上合組織的擴員使該組織必須在包容性與效率之間保持平衡。擴員自然會增加治理的復雜性,更多的利益訴求會使決策過程更加復雜,但擴員也為上合組織注入了更多資源與經驗。近年來上合組織格外重視制度建設,秘書處和地區反恐機構也加強了專家能力建設,這使得擴員沒有削弱組織的運行能力。把擴員轉化為更大的凝聚力將成為下一階段上合的優先任務之一。
上合組織是歐亞乃至全球的“關鍵參與者”
俄羅斯《消息報》引述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副院長弗拉基米爾·沙波瓦洛夫的話表示,上合組織匯聚了歐亞地區的重要參與者,并與世界許多其他國家建立了建設性聯系。目前可以充分肯定,上合組織是歐亞地區乃至全球舞臺上的關鍵參與者之一。
歐洲《現代外交》網站刊載的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學者的文章認為,上合組織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軍事聯盟,而是一個政治、經濟與安全合作組織,常被描述為以互信互利的“上海精神”為指導。這一理念體現了建構主義思路:即通過對話和機制建立共同的規范和身份認同。“上海精神”的核心內涵為“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這些價值觀已成為上合組織蓬勃發展的基石。
文章稱,上合組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共同的規范框架。“上海精神”在各成員國之間構建了一種共同體意識和共同目標。這種精神要求尊重每個成員國的主權和發展道路,不干涉內政,摒棄零和博弈。事實上,上合組織明確將自身定位為“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公平正義一邊”,這一定位含蓄地將其包容性的多極化理念與冷戰時期的集團對抗形成對比。在少數大國推動“脫鉤”與排他性聯盟的時代,上合組織的規范主張是“對話而非對抗”“多元而非霸權”。
“上合組織在維護地區和平與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朱永彪2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盡管當前歐亞大陸局勢復雜多變,但上合組織合作區域整體保持相對穩定,顯示出這一機制在溝通協調和穩定局勢方面的獨特價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