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標志性成果,生態保護思想認識程度之深、治理投入力度之大、服務發展維度之廣、制度出臺頻度之密、權益保障強度之高前所未有,高原大地處處呈現綠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銀山幸福長的美麗畫卷。”
資料圖:從拉薩南山公園遙望布達拉宮
3月27日,在“幸福西藏 滄桑巨變”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系列主題發布會上,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作“西藏自治區生態保護工作成就”主題發布。
新聞發言人介紹,西藏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創造性作出“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戰略部署。成立西藏自治區黨委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出臺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有力有效。
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南北山綠化工程營造林3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至12.3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8.02%。建成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森林公園、22個國家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到全區面積的36%。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藏羚羊種群數量已超過30萬只,黑頸鶴增加到1萬多只,曾被認為滅絕的西藏馬鹿至今已超過800頭。
資料圖:在虎頭山水庫越冬的黑頸鶴
聚焦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持續深入打好具有西藏特點7大標志性戰役,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連續達到99%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水域標準,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評為優秀。
資料圖:扎日南木錯風光
西藏全區50%以上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三線一單”優先保護單元占全區國土面積的90%以上,保持“兩高”項目零審批、零引進。清潔能源建成和在建電力裝機1371萬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40.5%,生態系統年碳匯量達4700萬噸二氧化碳,川藏鐵路等綠色工程賦能西藏高質量發展,經濟因綠而增、伴綠而行、趨綠而興。
資料圖:拉林鐵路
深入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頒布施行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3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劃定并嚴守“三區三線”,嚴格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完成排污許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督察制度、保護與修復制度。
資料圖:游客在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的觀景臺上觀賞高原壯麗風光
2016年至2023年,年均為群眾提供生態崗位50多萬個,226.22萬農牧民享受草補政策,生態價值轉換路徑不斷拓展,廣大綠水青山的保護者吃上“生態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穩步推進,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持續開展“自治區生態文明宣傳月”“中華環保世紀行—西藏行”活動,深入實施“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計劃。7個地市、11個縣區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5個地區(3縣1鎮1村)榮獲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有5個地(市)、22個縣(區)、281個鄉(鎮)、2318個村(居)獲得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
新聞發言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全面推進美麗西藏建設,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切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新西藏。(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佳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