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東部的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連接藏川滇青,以壯麗的橫斷山脈和奔騰的三江并流聞名于世。這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海拔2000米到5000米的垂直氣候帶,為各類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科學考察顯示,這里擁有藥用植物1200余種,其中高原特有品種占38%,包括冬蟲夏草、紅景天、藏紅花、雪蓮花等,是珍稀藏藥材生長的天然寶庫。西藏仙露藏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仙露藏藥)就位于此。
圖為西藏仙露藏藥有限公司
昌都的醫藥歷史可追溯至吐蕃時期,公元8世紀,宇妥·寧瑪元丹貢布在編撰《四部醫典》時,就曾游歷昌都地區采集藥材、驗證療效。位于昌都的強巴林寺作為藏東第一大寺,其曼巴扎倉(醫學院)成為仙露藏藥最早的孵化器,僧醫們在這里研習《四部醫典》《晶珠本草》等經典,將藥材辨識、炮制技藝與佛教哲學融為一體。
史書記載,明朝永樂年間,昌都類烏齊寺高僧桑吉溫創作《藥方集要》,系統整理了當地80余種特色藏藥配方。其中以“仁青常覺”“七十味珍珠丸”為代表的珍貴復方,工藝復雜,成為寺院秘不示人的鎮寺之寶。這種封閉式的傳承模式雖然保護了知識產權,卻也限制了藏醫藥的普及發展。
1957年昌都地區人民醫院藏醫科成立,1987年昌都地區藏醫院成立,同時隸屬的藏藥廠正式建廠。1992年,在藏醫藥學家措如·才郎的指導下,昌都地區藏醫院成功將“水銀洗練法”與現代技術結合,研制出第一批珍珠七十丸、仁青常覺丸、旺日西嘎曲登丸等名貴藏藥制劑。
圖為仙露藏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2024年4月,原昌都藏藥廠改制為西藏仙露藏藥有限公司,“仙露”意指延年益壽的甘露。企業引進了全自動丸劑生產線,年產量升至70余噸,標志著傳統藏藥正式走向產業化道路、批量走向市場。
企業建立了覆蓋全地區的GAP(良好農業規范)種植基地,在類烏齊縣實施“萬畝藏藥材輪作計劃”,既保障了原料供應,又避免了過度采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同時,引入現代質量控制技術,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監控煉制全過程,使復雜的傳統工藝實現了標準化生產。
圖為西藏仙露藏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質量控制體系構建是另一大亮點。企業建立從藥材種植到成品出廠的全過程追溯系統,每盒藥品都可查詢到原料產地、采收時間、檢驗數據等信息。在重金屬控制這一藏藥國際化的關鍵瓶頸上,科研團隊通過改進炮制工藝,使成品中汞、砷含量低于國際標準。
圖為西藏仙露藏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民族醫藥在治未病、健康養老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目前,仙露藏藥已經注冊成立9家連鎖診所,并籌建“昌都藏醫藥康養旅游示范基地”,計劃提供“藏藥浴、藏式灸療、藏醫食療”等特色療法,與昌都的雪山、溫泉資源結合,打造國家級健康旅游目的地。
圖為西藏仙露藏藥有限公司藏香生產車間
仙露藏藥的發展,是傳統醫學在當代社會尋求的突破。從寺院醫明學院的經卷傳承到現代化制藥工廠的車間生產,從走村串戶的行醫方式到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仙露藏藥正以其特色療效和文化魅力,講述著世界屋脊上的醫藥故事。回望來時路,仙露藏藥在堅守“天人相應”核心理念的同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現代科技,折射出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橫斷山脈的雪峰,采藥人古老的歌謠又在山谷間回蕩,而現代化工廠的機械正將這份雪域饋贈轉化為呵護人類健康的福祉——傳統與現代,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奏響和諧的生命樂章。(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淑 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