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源牧民住房翻新顏:住有所居 居有所安
在藏語中,“格?!庇小靶腋!敝?。地處瀾滄江源頭的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震后重建的格桑小鎮,從高空俯視呈現出八瓣格桑花的形狀。
圖為拍攝于4月13日的牧民尕誦周拉的二層樓小院。中新社記者 魯丹陽 攝
“格桑小鎮距離縣城8公里,是一個移民安置村,集中安置了305戶牧民。每戶牧民都住上了政府免費配發的80平方米住房,外帶一個小院?!彪s多縣薩呼騰鎮黨委副書記尼瑪扎西介紹。
牧民尕誦周拉家的二層樓小院在格桑小鎮格外顯眼,鐵皮大門上裝飾有鎏金花紋,小院內干凈整潔。屋內擺放著藏式實木家具,桌子上擺滿了新鮮水果和零食。
“2010年玉樹地震后,家里土木結構的房屋墻壁開裂,政府把我們臨時安置到了救災帳篷內,后面政府又統一建設了格桑小鎮,我們一家人在2012年搬了進來?!辨卣b周拉說。
住進新居后,尕誦周拉一家添置了新電視、洗衣機、冰箱等家電。格桑小鎮的水、電、網全通,道路、廣場、衛生所、幼兒園、社區等基礎配套設施齊全。
“搬來以后最方便的就是上學和看病,走路去幼兒園只有5分鐘的路程。我的心臟不好,前段時間剛剛去了西寧做手術,一天就能到,特別方便?!辨卣b周拉笑著說。
出生于1949年的老干部同共至今還記得1967年時第一次進縣城的所見,“當時縣城只有一條主干道,路兩邊是面積不大的房屋。當年最漂亮的建筑是縣政府辦公的紅頂平房,最氣派的建筑要屬人民禮堂了,縣上有大活動時,牧民們經常聚在這里?!?/p>
圖為居住在格桑小鎮的牧民尕誦周拉和妻子在客廳聊天。中新社記者 魯丹陽 攝
如今的雜多縣內,混凝土結構的樓房已多到數不清楚。小區內的住宅整齊劃一、臨街鋪面錯落有致。而同共家也蓋起了三層小樓,“我們一家在2019年時搬進了新房,在老城區內,也有不少牧民都蓋起了新樓。”
在雜多縣做了27年生意的高義國來自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他用一個“快”字總結了雜多縣城鎮發展進程,“地震后,新城區拔地而起,老城區也經歷了很多項目改造建設。現在雜多縣城面貌的變化速度遠遠超過我老家?!?/p>
雜多縣副縣長更松旦周介紹,雜多縣的牧民住房通過災后重建、美麗鄉村建設、農牧區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等形式,實現了翻修或者新建。相關配套的垃圾處理站、污水處理廠、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
據了解,玉樹災后恢復重建共完成投資447.54億元人民幣的1248個重建項目,16710戶農牧民住房和22439戶城鎮居民住房全部建成并實現入住,災區群眾的住房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瀾滄江源“斜杠牧民”:身兼數職 致富不難
脫貧前,47歲的群尕是一名常年放牧的牧民。脫貧后,群尕成了不僅有主業,還有其他副業的“斜杠牧民”,他不僅是生態管護員,還是小區物業的維修工和樓長,收入翻了幾番。[詳細] -
唐蕃古道重鎮煥發別樣“綠色”生機
2014年,玉樹州完成了39個鄉鎮郵政局所的建設工作,各鄉鎮實現了郵政普遍服務全覆蓋。2018年,全州258個建制村直接通郵。[詳細] -
青海玉樹震后十年再測民生“溫度”
十年前的第一批北京援青干部住帳篷,第二批住板房,第三批上樓房,第四批開始享受供氧系統,“我們發現一些北京有的東西,玉樹也能買到。我為玉樹的發展感到驕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