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失”與“得”:關“亞洲最大金礦”護“亞洲水塔”
“一個簸箕里頭,就能篩出一枚金戒指。”民間流傳的這句話,形象反映昔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大場金礦之“富足”。
曾有媒體分析,處于青海的“金腰帶”——巴顏喀拉山金銻成礦帶中段的大場金礦,黃金資源儲量之大使其有望成為“亞洲最大金礦”之一。
但玉樹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局長多加日前對中新社記者說,為了保護生態,數年前,當地官方提出“還舊賬不欠新賬”,果斷停止州域內所有探礦、采礦行為。
玉樹州地處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發源地青海南部三江源區域,此間素有“亞洲水塔”美譽,發育和保持著最原始、大面積的高寒生態系統,維系著中國乃至亞洲生態安全命脈。
金礦關停無疑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但首當其沖的難題是歷史遺留的過采區怎么辦。多加介紹,當地斥巨資實施了大場金礦的生態修復,按“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的理念覆綠。
中新社記者通過當地名為“江源之窗”的生態監測系統看到,修復前衛星遙感資料中黃土裸露、坑洞遍地的過采區,修復后逐漸與周邊地形地貌景觀相和諧。
多加說,大場金礦的生態修復,只是當地守護“亞洲水塔”的一個縮影。
“我們村歷史上有上百處泉眼,但慢慢很多泉眼都沒了水。”玉樹州玉樹市扎西科街道甘達村黨支部書記群才仁介紹,“我們保護水源,撿垃圾,給大點的泉眼安柵欄,不讓人糟蹋,現在絕大多數泉眼又有了水。”
如今,三江源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以遏制,實現水資源總量、植被覆蓋度、生物多樣性、農牧民收入、發展能力“五增”。以玉樹州農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例,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年均增長13%。
在“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娃還難”的玉樹州玉樹市,2010年至2019年,完成造林綠化、撫育、低效林改造等113685畝,成功試種成活榆樹、桃樹、圓柏等28種樹種。
與此同時,當地生態環境監測亦實現行為規范、方法科學、數據準確。
“玉樹州地大物博、人煙稀少,從州上一個縣的東頭到西頭,開越野車跑一天也不一定能跑完。”多加表示,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僅靠人力,無法企及。
而依靠先進的監測系統,當地逐漸實現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實時展示,并強化對冰川雪山、草原濕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動物的生態學監測。
以“江源之窗”(遠程視頻監測系統)為例,中新社記者日前借此“尋找”了玉樹州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黑頸鶴的蹤跡,實時查看昆侖山東段最高峰玉珠峰的漫天飛雪,也看到對水質要求苛刻的水獺在扎曲河打滾嬉戲的畫面。
“野生動物在這里過得十分瀟灑。”多加不無感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三江源國家公園植被生態整體改善 局部湖泊連成高原湖鏈
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年季節性最大凍土深度較近十年平均整體持平略減,2019年園區典型湖泊面積與近十年相比整體增大,近年來局部湖泊形成高原湖鏈。[詳細] -
青海:三江源區水質優良 生態環境總體穩定
青海省三江源地區境內的長江、黃河、瀾滄江干流流域水質優良,植被覆蓋度呈增長趨勢,全省生態環境狀況總體保持穩定。[詳細] -
青海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成效初顯
自2005年啟動實施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來,“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近212億元,先后實施三大類30項工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