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下好牧場 牧民轉產增收忙
圖為更桑加正牽著馬放牧歸家。李江寧 攝
6月,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壯美遼闊的草原上,水草豐美,牛羊成群,布哈河沿著草原靜靜地流淌進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不遠處,牧民更桑加正騎著馬趕著羊群回家。
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以牦牛、藏羊為主的草地畜牧業是青海特色產業。地處祁連山南麓,青海湖源頭的天峻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這里地域遼闊,草原廣袤,礦產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傳統,造就了天峻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環境。
今年45歲的更桑加是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的一名牧戶,十余年間,更桑加完成了從傳統牧民到“斜杠牧民”的身份轉變。
梅隴村位于新源鎮東部布哈河東岸,距縣城20公里,全村草場面積13.24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1.03萬畝,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純牧業藏族村,全村90戶255人。
許多年來,世代生活在這里的更桑加過著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曾一度使牧民賴以生存的草原遭到破壞。過去幾十年,由于過度放牧、氣候變化等原因,草原鼠害等有害生物災害加劇,草原退化嚴重,威脅草原生態環境及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前村里各家散居各處,靠放牧過日子,不懂得控制牛羊數量,在自家草場上,哪里的草好,就去哪里放牧。草原生態遭到破壞,牧草長不高,牛羊體質差,再加上不了解市場,各家牲畜都賣不出好價格,一年的收入只有兩萬元左右。”更桑加告訴記者。
為轉變草畜矛盾突出,生態不斷惡化的局面,從2008年開始,天峻縣率先在新源鎮梅隴村開展“以草場承包經營權、牲畜折價入股、勞動力專業分工、生產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的股份合作制,全村牧戶、草場和牲畜100%參社入股。
“合作社成立后,嚴格劃區輪牧、以草定畜,在傳統畜牧業的基礎上,通過早晚飼料喂養,日間放牧的方式養殖牛羊。這樣培育出來的牛羊個頭比傳統放牧培育出來的牛羊大,而且繁殖期、哺乳期短,肉質也更鮮美。對牧民來說,帶來的實際收益非常可觀,也得到了牧民的支持。”新源鎮黨委書記華慶告訴記者。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合作社開辟出多元增收渠道,在產業融合中讓牧民參與其中。“現在合作社經營起了火鍋店、洗車行、酒店等,牧民每年還可以從這些產業中獲取一定的分紅。”華慶說。“2020年,合作社總分紅金額達到近五百萬元。”
近年來,梅隴村的牧民們開始逐漸走出草山,在合作社的引領下,紛紛在縣城內外從事洗車行、酒店、畜產品銷售等二三產業工作。牧民的收入從過去僅靠放牧變成多元。“梅隴村的勞動力在天峻縣62個村里是轉移數量最多的,年輕人在縣城開出租車一個月能有五千元的收入,每年七八月份,在草山里撿黃蘑菇還能有近十萬元的收入。”華慶告訴記者。
同時,合作社每年帶領當地牧民每年對草山進行補種草種,梅隴的草山在緩解放牧壓力后,合作社的草場產量畝均增產15到20公斤,植被覆蓋率提高了10%,草原生態得到了空前改善。
放牧經驗十足的更桑加今年被合作社聘為放牧員,對合作社的500只母羊群進行放牧工作,每個月發放三千元的固定工資。“現在每年合作社分紅有八萬元,放牧員的工作是輪換著做的,明年不做放牧員了,我打算用去年分紅的錢去縣城開一間小賣部。有合作社股份,還能外出務工,按照現在的話說,我也是個‘斜杠牧民’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培訓牧民攝影師 記錄青海天峻美好山水
6月16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舉行首屆織合瑪生態攝影小鎮牧民攝影師培訓開班式。[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天峻片區救護新增鳥類
記者15日從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官方獲悉,祁連山國家公園天峻片區發現新增鳥類并對其救護。[詳細] -
青海天峻:打造文旅品牌展現草原文化魅力
8月6日,2019“智閣魯如”文化旅游藝術節暨天峻縣首屆富硒藏羊牦牛推介會·天峻山山地越野跑挑戰賽在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開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