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6屆會議“西藏脫貧攻堅和文化保護”云上邊會9日舉行。來自境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政府在西藏大力開展脫貧攻堅、傾力保護和發展文化的實踐經驗進行研討交流。與會學者認為,目前,西藏發展進入歷史最好時期,西藏人權狀況是歷史上最好時期,西藏的脫貧攻堅實踐,創造了減貧治理的樣本,對于豐富和發展人類減貧事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會議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研究員鄭堆主持會議。
與會學者認為,西藏是中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扶貧成本最高、脫貧難度最大的區域。在中央關心、全國支持下,西藏自治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19年年底西藏自治區全區74個縣的6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取得歷史性成就,極大保障了各族群眾生存權和發展權,特別是在精準脫貧中注重保護生態、發展文化,走出了符合實際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扎洛指出,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關注和支持西藏的減貧事業,針對西藏的深度貧困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他分享了社會經濟所開展的“西藏農村的合作社發展對減貧的作用”研究成果,研究顯示西藏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社,到2019年年底,西藏自治區共建立13726家農村專業合作社,16.5萬個家庭加入合作社,通過整合資源,從事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貧困人口年均收入接近1萬元,顯著提高了村民收益,有效助力低收入群體擺脫貧困。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格桑卓瑪表示,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和創造就業機會是西藏擺脫貧困最富有針對性的措施之一。自1985年開始西藏就對農牧民子女實行包吃、包住、包基本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同時還發放助學金;就業方面,自2016年以來,西藏累計轉移貧困人口就業18.64萬人,開展培訓15.51萬人。教育的潤物細無聲和更多新就業機會,逐步增強了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實現貧困人口的內源式發展,助益了西藏如期消除絕對貧困。
與會學者重點關注了西藏文化保護情況。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曉純分享了“西藏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研究成果。研究顯示,在中央政府和社會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西藏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文化領域政策法規,出臺了多部地方法規、規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保護西藏的文物古跡、古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20年6月,西藏自治區擁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89項,傳承人96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作460項,傳承人522人。
尼泊爾阿尼哥協會主席薩爾波塔姆·什雷斯塔認為,中國政府致力于保護西藏傳統文化,尊重西藏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格薩爾王傳》是著名的藏族民間文學作品,為民間歌手世代傳唱,也衍生了不同版本,中國政府啟動了一項收集所有不同版本的大型工程,收集完后出版的《格薩爾王傳》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史詩。《甘珠爾》和《丹珠爾》是藏傳佛教知識的海洋,經文卷帙浩繁,重刊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完成了這項任務。
英國藏學學者羅布森講述了自己與藏語言文化的不解之緣。20世紀50年代,羅布森開始學習藏語文,接觸西藏文化,她嘗試用藏文翻譯出版多部世界優秀文學作品,受到藏文讀者歡迎。羅布森表示,她使用藏語文進行文學翻譯創作,得益于中國政府致力于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生命力依然活躍的生動實例。
鄭堆表示,與會專家展示和交流的研究成果,總結和分享了西藏脫貧攻堅和文化保護的成功經驗與生動案例,有利于深化國際藏學界有關研究共識,更好展現西藏各族群眾在中央關心、全國支持下,擺脫貧困生活、共創美好家園的真實情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