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7歲的汪則瑞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十八軍52師的一名戰士。剛入伍的汪則瑞被分配到52師,不久又被派往軍大11分校,邊學習、邊戰斗。他和戰友們憑借著敢打敢拼、不怕犧牲的精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1950年,毛主席發出了進軍西藏的偉大號令。十八軍廣大官兵在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的帶領下,擔負起解放西藏的重任。面對人生抉擇,汪則瑞結束了在學校的學習,于1951年5月1日踏上了雪域高原這片神圣的土地。
在拉薩河畔,官兵們住地窩子、吃干菜,刨石、挖土,硬是在風吹石頭跑、荊棘遍地的亂石上,建成了西藏第一個農場。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汪則瑞仍然充滿激情地說:“開墾荒地時,正值風季,風一吹,整個河邊天昏地暗,刮得人睜不開眼。那時年輕,不知道苦,忙碌一天,睡一覺,第二天又干勁十足。”
為了更好地在高原開展工作,汪則瑞積極學習藏語,他虛心請教,刻苦鉆研,很快就掌握了藏語。語言關的突破,不僅方便了工作,更是拉近了與藏族群眾的距離。
繼承黨的光榮傳統,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一直是汪則瑞的人生準則。在西藏工作期間,他積極投身民主改革、籌建山南邊防站等工作,在巡邊守土中爬冰臥雪、在危難時刻攻堅克難,忠實地履行了一名解放軍戰士、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
1963年,進入而立之年的汪則瑞,告別軍旅生涯,從山南軍分區轉業到地方工作。之后,汪則瑞深入廠礦、企業、農牧區,把奮進的腳印留在了山南的城鎮、鄉村。
上世紀70年代初期,根據上級安排,汪則瑞先后在長建小學、東輝中學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并擔任東輝中學的第一任校長,這一干就是十多年,培養了一屆屆優秀的人才成為各行各業的棟梁。
干一行,愛一行,這是汪則瑞不變的人生信條。上世紀80年代初,他被調入山南地區檢察分院工作,無論是在法紀科還是在辦公室,他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直至1988年離休返鄉,真正踐行了扎根邊疆、建設西藏、甘于奉獻的豪邁誓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